文档介绍: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基本内容
第二节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当一国的生产发展,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就形成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的作用
1)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和巴拿马运河(1913)的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地、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四)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垂直型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型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它有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混合型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包括一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领域各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