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土地与土地使用制度教学辅导
一、教学提示
本章围绕土地和房地产的关系,对土地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土地的特性进行分析,阐述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问题。
二、重点讲解
1、土地的双重属性
房地产理论分析方面的复杂性都与土地的双重属性联系在一起。土地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表现,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状态无关。而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在土地方面的反映。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总量的有限性、土地区位的差异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使用的耐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的区位可变性、土地的报酬递减性、土地经营的垄断性。理解两种属性可以从自然属性与人无关,经济特性与人相关的角度进行,即自然属性表现为即使没有人的参与,它也是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经济特性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土地方面的反映,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2、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类别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偿的行政划拨制度,另一类是有偿的市场交易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受到土地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制约。这也是理解不同国家城市土地作用制度的关键所在。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开始对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变土地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进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利用。读者可以参考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规了解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作用制度的基本规定。
三、难点释疑
1、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城市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城市各项用地的合理布局,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可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不仅有经济发展目标,也有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居民在获得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精神文明水平。因此城市规划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3)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合理适用的规划技巧,可以把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学习者要注意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完整地理解城市规划的作用。
2、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
理解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主要应把握以下四点:
(1)有利于维护和加强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国有制。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出让土地使用权,并收取合理的土地使用费,改变了无偿使用制度下国家收益大量流失的状况,实现和维护了国家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
(2)有利于国家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提高城市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通过地租地价等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形成约束机制,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有利于形成城市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