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礼貌,要不要教?
你也许会因为我列出这样的标题感到奇怪――礼貌,难道不要教么?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无法容忍“不礼貌”的行为。见面没有主动问好;分别没有主动说再见;面对师长站无站相,坐无坐样;到办公室交作业没有事先喊报告;而如果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我将其视为日常礼貌训练的检阅时刻,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往往因为收获了礼貌训练带来的累累硕果而庆幸……
我将这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
改变从阅读《夏山学校》开始。
阅读,思考,发生逆转。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她带给我的教育震撼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形容。尼尔,这位夏山学校校长的教育观穿越百年,远渡重洋,在一个普通中国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中西文化的差异抵挡不住教育真谛的渗透力,陈旧的观念在瞬间被瓦解。在温润人心且至真至性的话语面前,我反思着那些看似顺理成章,毫无漏洞的教育观,发现了尼尔的夏山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间,存在美妙而隐匿的契合点。
尼尔主张:礼貌不要教,不能教,越教小孩越不真诚。儿童和成年人相处,他们不需要学会点头哈腰,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我们常常教孩子懂礼貌,其实是在维护着成年人的尊严,维护着“教师”这一特有身份的崇高神秘感。然而,我们一直颠倒地看待一个客观现实:学校,是儿童的天地;教师,是闯入儿童世界的外来者。从这个角度看,
“闯入者”更要懂得尊重原住民,更要学会不打扰主人,不改变他人的生活原貌,更不能设定有利于闯入者的规章制度。主人被排斥在外,客人再满意也是枉然。
尼尔还认为,礼貌教得越多,无异于让儿童戴上越来越厚重的面具,这样虚伪的面具会在他回到生活的时候被无情地撕去。不要期待教出来的礼貌能够持久,一旦他脱离了权威的震慑,那些他不能理解但又要无条件执行的伪装会立刻被卸掉。尼尔举例说,一个七岁的小孩要用手拿东西吃,那就是天性。我们不能为了让他博取其他人的欢心和满意而强迫他像我们一样进食。其实,在每个成年人的进步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如今我们有幸长成,却要让小孩直接“跳过”。他们在高压之下培养出来的礼貌,是经不起考验的。大家想一想:今天小孩“不懂礼貌”地用餐不正是这个年龄的特有表现么?我们不需要担忧其到了青年时期还会如此,因为小孩在成长中能够自我学习。再比如,小孩对老师毕恭毕敬,那是真正懂礼貌还是畏惧?我想二者兼有,但我更喜欢孩子自然地和我相处,不要因为我的靠近或者存在而改变他们的交往方式、交谈内容,更不希望他们来迎合我,取悦我。《老子》中将君王和臣民的关系分为四类: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君王是让百姓“不知有之”,不感觉到你的存在。当天下大治的时候,百姓认为“我自然”,这不是统治的结果,而原本就是我的生活。夏山学校中尼尔的礼貌教育观,和老子的
“无”的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尼尔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没有“礼貌教育”的夏山学校,孩子特别懂得尊重他人,特别给人绅士淑女的感觉。学校秉承学生自治制度,连尼尔和他的太太也不能有特例。有时候小孩的决定和投资者相悖,即便不能获得赞助,尼尔也坚持让小孩做主。“礼貌教育”最期待的“有序生活”的美好状态,居然在“不教”中达成。尼尔道出其中的奥秘:礼貌不要教,但礼节可以学。小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学会基本的礼节不成问题。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