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集体群议个体,不妨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
集体群议学生个体问题,是班级议事中的一种常见形式,然而它却是班级议事各项功能中最难把握操作尺度的一个。因为班级议事这一模式可用来评价班级群体的发展状况,却不具备评判学生个体,尤其是批评和处理学生个体的权力。集体群议的功能在于“议”,而不在于“判定”与“惩罚”。
班主任若运用巧妙,可以通过集体群议营造积极的班级舆论氛围,约束学生个体,促使其自我改进;运用不当,则有借集体之名向个体施加压力之疑,更有惩罚不当者,甚至可能会侵犯个体权益。因此,要谨慎用之。
有幸拜读了苗老师和樊老师的文章,我觉得两位老师在发挥“群议”功能上,展现了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
一、与集体有关的学生个体问题,才能被群议
两个案例之所以能采用集体群议个体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个体问题一定牵涉到集体利益。
不论是食堂里失当的言行,还是醉酒、扰乱课堂的表现,都干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集体荣誉,造成集体利益的损失。此时出于对集体利益的维护,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就都具备议论和评价的权利,从而形成集体舆论。
如果案例中不牵涉到集体利益,则不能采用群议个体来产生某种处理意见。我曾在《班主任专业基本功》一书中读到过一个案例,一名学生多次不交作业,班主任就采用了集体群议的方式,同学们讨论对该生进行扣分,扣掉一定分值后,责令其停课、回家反省。这就是越权群议,停课侵犯了当事学生正当的受教育权。
二、教师在集体群议中,做到了倾听与引导
两位老师在组织群议时,都能做到认真倾听、积极引导。苗老师在听完同学们对食堂事件的看法后,分层次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消极、气愤的情绪转化为理解、宽容,同时也是在引导靖均反思自身问题;樊老师耐心地听完李东东和皮冰的解释,了解苗冬喝酒的原因,并引导集体和这三个当事人思考醉酒事件的严肃性和严重性。
倾听与引导是班主任在群议中的重要工作,是发挥群议效果的重要步骤。
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关注学生看法的多面性
既然是群议,那就要群体成员各抒己见。学生发言的过程是集体群议的核心环节,既要做到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关注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很多问题辩着辩着就明朗了,说着说着就有方法了,这是集体舆论形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在学生发言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做好引导,归纳和总结出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班风正了,群议的效果就达到了,个体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约束了。
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很好地调控了自身的情绪
两个事件都较为严重地损害了集体形象,令人不悦。身为班主任的苗老师和樊老师却没有因为要面子,就对犯错误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或草率处理,而是在整个过程中,倾听、引导、询问、归因,都很好地调控了自身情绪,表现出较好的专业素质。
然而,在两件事情的处理上,班主任通过集体议事制定出对学生的惩罚方式,且不对惩罚方式的度进行把握,我觉得是不妥的。
苗老师通过议事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反思错误行为,号召集体帮助靖均改进,最后靖均哽咽着说自己错了,已经较好地发挥了议事的作用,但是后来班委要求靖均及家长,甚至要求全班同学集体向食堂师傅鞠躬认错,就做得有点过了。这样形式大于意义的连坐式惩罚,会削弱甚至扑灭靖均自我教育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