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扶人被讹事件
安徽淮南女大学生称扶人被讹事件,剧情多次反转,真可谓一波三折。
21日,当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23日,袁某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对警方调查申请了复核,并以6个犀利的反问为自己辩解。
复核结果如何,剧情会不会再次反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不断反转”的背后,也足以让舆论有所反省。事件曝光之初,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势,究竟从何而来?
定势,部分源于“蛇咬效应”,也源于并不可靠的“经验”。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案例,但相对而言仅是个例,却容易因其戏剧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讹已是常态的舆论氛围。殊不知,有些喧嚣一时的“扶人被讹”事件,也有结局逆转。比如南京的彭宇案。一开始,彭宇称“因做好事被诬告,将一个老太扶起后反被起诉”,引来众议。诉诸法庭后,彭宇承认确实与老太发生了碰撞,并一次性补偿对方1万元。
有作家说,偏见是盗贼,足以盗走真相、浇灭理性,也可能赶走正义。每有热点事件,如果迅速站队,而不是“站对”;如果凭“经验”下论断,而不是凭事实下结论,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南辕北辙。
这也是淮南这起事件中最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一颗牙齿会战胜一块岩石,一只尼罗河的老鼠会杀掉一条鳄鱼”。尽管彭宇案有反转,此事也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但匆忙中所做的论断,还是让道德堤坝有了裂缝,强化了“扶人被讹”的偏见,甚至可能让人利用这样的偏见来“撞人脱责”。
应该看到,“如果你没撞人,你为什么要扶”背后,是不相信有好人;而“你指认我,就是想讹我”的想法,本能地相信“扶人被讹”,是不是也是心态上有偏差?甚至如袁某所说,不顾连当事人都称不清楚的现场情况而妄下“撞人脱责”的结论,也难免有些武断。或许,今后面对类似事件,我们更需要节制愤怒、静观其变,更需要冷静思考、尊重事实。否则,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更将是整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对此,媒体确实也可以更多想一想。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对客观立场的恪守;媒体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