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论“子欲养而亲不待”.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子欲养而亲不待”.doc

上传人:tanfengdao 2019/5/13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子欲养而亲不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已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孝道的具体表现是“关爱和赡养”父母,这也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为人的基本准则,千百年来,有多少能人志士以孝行天下,又有多少欲孝而又未尽到的孝子,抱憾终身,又有多少人游走在孝与非孝的边缘。有一个母亲,早年丈夫因车祸遇难,留下她和一双儿女,艰难度日,始终不肯改嫁,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了,要到另一个城市去谋生。依依不舍的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口,临别之际,她抚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孩子,在外要多保重身体,记得常写信回家”懂事的孩子不住点头说:“娘,我记住了,您也要多保重身体,我会经常写信回家的”。告别母亲和妹妹后,儿子来到了这座城市,并找到了一份工作。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儿子逐渐熟悉了这份工作,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他写信给母亲说自己在这里一切都好,让母亲不要挂念。随着工作的稳定,生活的适应,儿子的内心有了一个打算,等自己的境况再好点了要将母亲和妹妹一同接到这个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为此,他早早为母亲买了双她喜欢穿的软底宽松鞋,他知道,因长年忙碌行走的母亲,脚上有一道拐(凸起的地方)穿上这双鞋会更舒服一点。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子拼命的工作,努力去赚钱,只盼自己的境况快快好起来,早点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可天不遂人愿,突然有一天,他收到妹妹拍来的电报“母亲因脑溢血,已离开了人世”接到电报后的儿子惊恐万分,他匆匆买好车票,连忙赶往家中,回到家里,母亲的遗体已安详的躺在那里,儿子心都碎了。当他亲手为母亲穿上那双买好的鞋时,触摸到母亲那冰凉的尸骨,想到劳累了一生,苦等劳累一辈子的苦命的母亲时,儿子嚎啕大哭起来。嘶哑的哭声带走了儿子美好的梦想和希望,带给他的是永久离别的惆怅和深深的懊悔。我想此时的儿子一定在想,如果他能早一点的接走母亲和妹妹,哪怕不能给她们最好的,至少能和他们在一起。也许母亲也不会离去,即便是离去,至少自己也能陪伴她走完最后的时光。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已经离去了,不可能有如果了。所以赡养父母,尽到孝道,是无需等待的。有一对普通的农家夫妇,他们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俗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谨守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养育着一双儿女,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家庭的收入已经满足不了已在高中的女儿和上初中的儿子。于是,夫妇俩决定外出打工来供给子女们读书。来到陌生的城市,夫妇俩在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仅能寻求一种最简单且最原始的打工方式:肩挑背抗,为建筑工地挑砖,挑水泥背水泥。六月的灼热天气里,人们躲在阴凉处纳凉都嫌热时,而他们仍要将一担担沙石运往楼上,肩磨破了皮肉粘连,在扁担承担的高负荷下,经汗水的浸泡,滴入地面的是模糊的血水,四十多的高温,一包水泥背上肩,一旦汗水浸湿水泥外包装,感觉是一种灼烧难耐的疼痛,雨季来临时,有时候为不延误工期,他们常常要冒着雨干一整天,身着的衣服由干变湿,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里,寒风刺骨常常看到他们单薄的身影,在路灯的照应下,骑着单车赶往十几里以外的工地去开工。就这样,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凭着那顽强的生命力终于站稳了脚跟。稍有闲暇,他会写信给儿女,鼓励他们要用心学****钱不是问题,说父母身体很好,能赚到钱,只是很想他们。儿女们也回信说自己会好好学****的。不会辜负父母辛苦赚来的钱。还安慰父母说今后一定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儿女们的话语无疑给父母一个极大的安慰。就这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