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膇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肂肁导师赵国荣教授,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独特而疗效明确的主要经验介绍如下。芈1病因病机与治则芆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病毒性肝炎的中医基本病因。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再加上正虚不能抗邪而成肝著。初染湿热疫毒当时并不发病,如果体质好、正气足,完全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因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或重感外邪,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则湿热疫毒由血及气,以致枢机阻遏、伤及中州,壅滞肝胆则发病。其表现同样可见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当然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则更为常见。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和胃、胆、三焦之腑。肝著日久,湿热疫毒久伏于血分,湿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久羁肝胆,必然灼伤肝阴,也就是说,湿热久羁不退,势必耗气伤阴,从而造成气阴两虚共存的病机改变。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津耗则血液粘稠而易滞,血瘀更趋加重,形成湿热疫毒留而不去、血瘀阻络,气阴两虚这一邪实正虚的恶性循环,结果便可导致肝积的形成。诸因损伤肝脏,使肝络阻滞,疏泄失司,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而血瘀,血瘀水停,而致气血水郁结于内,形成臌胀。螆基于以上认识,赵师对于各种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滋补肝肾、健脾补肾等。无症肝著患者,宜培补正气,健脾补肾和清利湿热并进。肝积和臌胀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疏肝健脾活血,利水渗湿。袂2常用方药莀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蕴毒的病性决定了其病程长,患者必须要树立信心,耐心配合治疗。赵师谨守病机,方随证转,药据病裁,喜用《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上的经典方剂,并常多方合用,其用药的种类精简,用方的药味少而精,药量轻灵见长。药物常用剂量在10g左右,苦寒之品如黄连,大黄1~5g之间进退,辛温之品如白蔻仁,砂仁的剂量也是3~6g,处方用药做到苦寒清热不败胃,辛温化浊不伤阴。,病毒性肝炎不论急性、慢性,只要有肝功能损害,就有湿热内蕴,治当采用清热利湿,才能较快恢复肝功能,消除临床症状。肝功能严重损害者,需配合西药护肝支持治疗,赵师常用阿拓莫兰、潘南金(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C等。湿热黄疸突出者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湿热内蕴,湿偏重者,常用茵陈四苓散合平胃散加减(茵陈、猪苓、茯苓、泽泻、陈皮、苍术、厚朴、黄芩、连翘、浙贝、黄柏、牛膝)治疗。热偏重者,常用甘露消毒丹去薄荷、射干,加用猪苓、茯苓、泽泻、栀子、生大黄等;或用蒿芩温胆汤加味;亦常用茵陈四苓散合茵陈蒿汤加减(茵陈、猪苓、茯苓、泽泻、栀子、大黄、黄芩、连翘、浙贝、半枝莲、忍冬藤、田基黄)治疗。挟阴虚内热者,可加用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石斛等药物中的一二味;有出血倾向者,加茜草、白茅根;热甚者加银花、竹叶;挟瘀者,加桃仁、丹参;舌红绛瘀热者,加犀角地黄汤。赵师强调湿热内蕴而肝功能不好者,不宜使用温补的参、术、芪等品。薂肝郁脾虚者,赵师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黄芩或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