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doc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9/5/1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我曾从商业客体、中介和主体的革命性变化角度分析意义互联网,现在让我们进行一个小结式的归纳,我把提炼出的东西称为“意义价值”。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给经济学带来的真正的新东西。作为参照系,我们选择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它是经济学现代性思考的典范,集中了工业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基于后现代实践提出的意义价值,则属于信息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经济学价值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解即将到来的新商业革命的本质,也有助于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创造思想解放的条件。我们下面提及的“商品”,应作广义理解,包括产品、服务和体验。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意义价值从现代性的观点看,使用价值是价值实体,价值是指价值量。这是商品的两个因素。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有目的的”与“有用的”是一致的。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按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需要”分为非自主需要与自主需要,自主需要就是人的目的;“有用”,只是针对人的目的的工具性的说法。但在现代性的正式理解中,自主需要这层含义不见了,而它正是意义价值赖以存在的家。有用性强调的是工具性,而不是目的性,这就是问题所在。按照现代性理解,只要比例适当(交换价值相等),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这里所谓“相等”,只是相对于社会性这个尺度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现代性这个尺度而言的。可是,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语境中,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外,还有一种意向性的意义存在。商品还要经过主体选择,才能成为从每个人的意义中生成的对象。这是个性化的基础。如果把意义也计算进去,即使交换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也不可能相等,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使用价值的意义不同,不可通约。第三次浪潮的实践显示,人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单方面基于形而上的普遍价值,还可以是相对于个人参照系的相对价值。从后现代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商品中包含一种在工业化中不显著的意义,这就是在心物一元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复归。既然使用价值在这里代表自然差异性的一面,而价值(或交换价值)起着社会抽象的作用,那么在个性化经济中,在工业化中缺乏意义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差异性,本身就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不与工业化中相对于使用价值的价值相混,我们可以称这种价值为意义,或意义价值。当然,这种差异性,不再是完全基于自然本身,而是基于人本身。也就是说,商品实际上包含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意义价值三种属性,分别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个性化属性。按照这一新的划分,价值就不光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样一种本质主义的、工业化的东西,这种价值的意思仅限于社会化价值,或工业化价值,更高的复归级的价值必须体现差异的价值、个性化的价值。从复归的意义上谈论商品价值,不但不违反马克思的本意,而且正是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与《资本论》中的马克思统一起来的重要步骤。手稿是终极性的话语,资本论是现代性话语。现代性被作为通向终极性的桥梁,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从语言转向的意义分析,使用价值对应语形,交换价值对应语义,意义价值对应语用。从意义分析角度立论,使用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语形,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自然对象化的存在方式;交换价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