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012年03月09日【字体:大中小】写下这个题目,深知其份量,也想到光凭自己学识的积累不一定能把题中之义说深说透,然兴之所至,哪怕触及皮毛、力不能逮,也是自己的管孔之见、思考所得,于是秉着敝帚自珍的态度,有了写作的胆气。本文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次率先”:一个继往开来的崭新征程所谓“二次率先”,是相对“一次率先”而言。早在1998年,江苏省基本完成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进入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时间跨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全先后到江苏代表团,勉励江苏省作为全国先进的省份,要为全国发展多作贡献。肩负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依托江苏发展的坚实基础,江苏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了动员令,要以“两个率先”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就是用头二十年时间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于是,“两个率先”成为江苏大地最响亮的口号,也成为引领江苏更好更快发展的鲜明旗帜。多年过去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宣布:“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而罗书记报告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振奋人心,那就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也就意味着,第一个率先在江苏已拥有了现实模样,接下去的任务就是要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继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阔步迈进。海门,历来在江苏长江以北处在领先位置,处在苏中苏北县市发展的第一阵营。在全省各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情况下,海门能不能抢得先机、力拔头筹,在第一次率先中走在前列,成为衡量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尺。“全面领先苏中、抢先跨过长江、率先全面小康,争当苏中第一强市”“三先一争”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海门志在争先、当仁不让的意志决心。在这一目标引领下,海门全市上下心无旁鹜、上下齐心,铆足了劲,志在必得。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5月26日,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委研究室联合发文,依据《江苏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评审认定:海门市2007年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省全面小康的4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海门有23项全面小康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与海门同时建成小康社会的还有丹阳市、溧阳市、金坛市和南京江宁区。海门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省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以此为标志,江苏省的小康社会建设第一次跨过长江,写在了苏中苏北的大地上。“海门在长江以北第一个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其意义不亚于昆山的达标。”当时参与海门全面小康达标验收的一位领导如此评价。建成小康社会后,海门的发展该往何处去,实现了第一个率先,引领海门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在哪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继续向高处延伸。2008、2009年,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海门并没有马上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而是着眼于提升小康建设新水平,不断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把尚在达标线上的基本小康加快向更高水平攀升。2010年年底,十二届六次全委会上,海门市委对“十二五”发展进行了初步描绘,首次讲到了“二次率先”。“二次率先”的提法是审慎的、基于客观分析基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