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5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docx

上传人:小博士 2019/5/19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孙祥恩汤晓南刘磊(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5年口月来我院普外科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出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为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清创和纱布填塞处理,作为对比组(17例);为另外一组患者则提供莫匹罗星内涂联合凡士林纱条引流处理,作为研究组(1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治疗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切口治疗时间为(±)d,明显短于对比组(±)d;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d,明显短于对比组(±)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内涂和引流联合处理普外科切口感染效果突出,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36-02切口感染是临床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诱发这类病症的因素较为复杂,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抗生素治疗、年龄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感染后未采取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感染面继续扩大,并可能对体内脏器造成影响。木文即是对3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中男性10例,女性7例,患者的年龄21岁至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岁。研究组中男性8例,女性5例,患者的年龄从22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82±)岁。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8d内切口发生感染,均具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红肿、疼痛等临床特征,部分患者撑开切口后有脓性分泌物,并口可见敷料表面渗血。两组患者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为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清创和纱布填塞处理,作为对比组(17例);为另外一组患者则提供莫匹罗星内涂联合凡士林纱条引流处理,作为研究组(13例)。常规处理为:先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切口处进行冲洗清洁,然后利用碘伏或酒精对感染病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使用含碘伏的纱条填塞并引流,每天定时更换3次药物,切口的二次缝合需要在病灶面生出新的肉芽后方可进行,并在缝合后2周拆除。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切口缝合线拆开,取病灶处活检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为患者切口组织进行浸润麻醉处理,切除部分坏死的组织,利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对清理后的切口进行冲洗。使用莫匹罗星对切口进行组织内涂,然后将纱条浸泡在凡士林当中,对切口进行引流处理,每天更换3次药物和引流纱条。切口二次缝合方法与常规处理相同。另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利用红外线灯对切口进行照射,每天照射2次,每次15min即可⑴。,采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2•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两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