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外建筑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外建筑史论文.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9/5/20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外建筑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者:王梦倩指导老师:庄程宇【摘要】1929年有一位建筑师为一个博览会设计了一座小建筑,立面空空的,仅放了很少的桌子和凳子,不误实际功能。博览会一闭幕,它就被拆了。所以这个亭子式的建筑只存在了8个月。然而仅留下来的十几幅黑白照片,就影响了几代建筑师。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人们难以割舍对它的怀念,于是,在拆57年后,又在原来的地方,照原来的样子,人人真真的把3它重建起来,几年设计人的百年诞辰。【关键词】密斯·范·德·罗巴塞罗那德国馆Lessismore流动空间【正文】曾经有一位德国建筑师讲了这样一句话,即:“Lessismore”他认为这是建筑处理的一项原则。这个短语在中文中可译成三个字:“少即多。”意思相当于我们的“以一当十”或“以少胜多”。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提倡简单、简洁,反对过度装饰,而这种简单往往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享受。就像很多绘画大师那样——寥寥几笔就能展现出事物的精髓。密斯在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应用的探索中,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这一理论,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德国馆的墙有石墙,也有半透明的玻璃墙,光透过玻璃片进入到室内。石墙上不开窗,没有传统意义的窗子,可以说窗成了墙。展馆没有封闭的单个房间,没有确定的“内外”界限,墙体之间既阻隔又连通,既合围又开放,形成自由的“流动空间”。室内除了准备接待西班牙王室用的几把“巴塞罗那椅”和一张深红色天鹅绒帷幕,展馆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因为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展品。还有就是德国馆空间布局巧妙,人在其中自有灵便,步移景随,与中国的苏州园林由相同之处。密斯设计的德国馆是将形式与技术、现代与古典紧密结合,按现在的话讲就是“走一条综合创新的路子。”在德国馆的设计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古典主义的影子:古希腊的神庙有基座。德国馆同样立在石材基座上。德国馆顶上有挑檐。有一段时间人们把新建筑叫做方盒子,因为当时的新建筑时常不做挑檐,平屋顶与光墙面简单相接,很想盒子。3、尽管德国馆的基座、屋身和檐部的具体形式与老式建筑相差很多,但整体上的三段式划分很清楚。有了这三段式构图,即刻显示出这座德国馆与传统建筑之间存有没肿血肉关系。4、新派建筑师重视新建筑新材料的运用。密斯与这种倾向不同,他在德国馆中运用了很多贵重材料。他用了很多的大理石,德国馆地面铺的是灰色大理石,石墙用暗绿色大理石,主厅内那片独立石墙用特选的縞玛瑙大理石。因为用了这些名贵的石材,德国馆的格调便上了一个档次,可以与欧洲许多皇室、贵族的老建筑媲美,从而又和传统建筑多了一层联系。5、德国馆东侧的水园的一角,有一座女子雕塑,她不是抽象的雕塑,而是逼真写实的女像。这座传统雕塑向人们展示——古典艺术在这儿依然受到尊崇。【参考文献】《现代西方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