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我的生命观.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生命观.docx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5/2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生命观.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我的生命观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生物统计14班司晓翰其实生命最重要的就是生与死,没有这两个起点和终点,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对于生命来说,生死是根本的,其他人生的奋斗、痛苦、幸福、失落都只是添色罢了。所以我认为,生命观的基本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出生与死亡的。我认为,平静淡然的接受死亡这一过程才是一种正确的生命观。自从学了生物,觉得出生和死亡都是让人觉得玄妙的事。两亿颗精子奋力游,其中一颗钻进卵子里,剩下的全都死去,然后卵裂,从一个细胞变成两个变成四个,怀胎十月间,长出脑袋、眼睛等物件,收起尾巴,大喊大叫降临人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出生同时也是两亿个死亡。死亡更玄妙一些,某天忽然闭了眼,再也不睁开,不呼吸,不叫唤,子孙后代选了棺材,或装了埋进土里,或化成灰烬装在罐罐里,谁还能联想到这是当年哪一颗精子。“不知生,焉知死。”这话其实没逻辑,生死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两个细胞偶遇,合在一起,越长越大,大到肚子装不下,于是有了生。所有的功能一起关闭,戛然而止,不跟这个世界玩了,这是死。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一直理解不了死,尤其是自然死,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忽然所有的功能都关闭了,就像有某个power键开关一样。没人知道开关在哪儿,什么时候被摁到了,所以活着的人多半都还是怕死的。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了一个失业的大提琴手转行当了一位入殓师,并记录了他的职业生涯中的人和事。这部电影,在和妈妈一起看完之后,觉得之所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片子安慰了白发苍苍的学院里的评委,让他们平静地面对死亡。 妈妈也说了,看完了这个电影,死亡已不再是一种恐惧,变成了一个阶段的结束,心里真的静下来了。就像另一部电影《角斗士》,在电影的结尾主角在一片麦田中走向了在天国等他的妻儿,让人感觉死亡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淡然的接受就好,无需其它的恐惧或是超然之类的。对某个事物下定义,在逻辑学上,通常是指用该事物的性质加上种概念。而死亡却没有任何人能够直接感受到。当人活着时,他不能体验死;当人死了之后,其又无法体验,更无法言说。既然死的状态人们无法感知,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故而人人们对死的认识也就难以上升为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且能在实验室里重复展现的科学认知的水平。这样,“死亡”的真正性质对人们而言将永远是个迷。“死”的确切性质无法把握,是人们对“死”不能给出科学的定义。正因为死不可定义,难以上升为精确的科学,所以它成为了宗教和哲学共同探讨的永恒课题。实际上,宗教用情感与信仰解析死亡,用“死”的必至性证明人生的痛苦,从而促使人建构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与向往,努力摆脱世俗的限囿,去获得某种永恒不朽与神性。无论死亡是否被拟人化了(伟大的死神),还是被用阴性名词(死亡)或阳性名词(去世、逝世)来表达,死亡都是一种真实、具体、不同形式的数据资料,它流行在众多的领域中。死亡,其实不就是那种无论从标准还是从定义上任何科学手段都无法划定的大写的“无”,或几乎是“无”吗?如果说一定要给死亡下个定义,那么在众多的领域中,就有着许多关于死亡的描述。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