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玉林风土人情.doc

格式:doc   大小:124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玉林风土人情.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5/21 文件大小:1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玉林风土人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一、玉州新团蓝池见证古玉林印染业的辉煌玉林的蓝靛生产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顶峰,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蓝靛生产地及集散地之一。日前,记者在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团村,意外看到了先人生产蓝靛的20口保存完好的蓝池—— 近日,记者到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团村下马岭组采访时,偶然发现20口古代生产蓝靛的蓝池。据村民称,这些蓝池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它们见证了古玉林染纺业的辉煌。蓝池年龄众说纷纭这20口蓝池现在静静地躺在村中一吴姓村民家居旁边的荒地边,四周长满了野草。池子对称地排列成两个竖行,每个竖行10个。记者刚看到这些蓝池时,还以为是村民自家建设的沼气池,而村民说是老祖宗遗留下的用于制造染料——蓝靛的蓝池,当地人俗称蓝埲。这些蓝池保存基本完好。大池上口呈圆形,,。大池旁边连着一个有小孔相通的小池。据村民猜测大池应该是浸泡池,小池是灰落池,用以生产石灰水。蓝池建造材料与现在的凝固白水泥颜色一样,都呈灰白色,而有村民考证后认为,蓝池是采用沙石、糯米浆、石灰等材料混合搅拌后砌成的。关于蓝池的年龄,村民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蓝池在我1925年出生时就荒废不用了,据我爷爷说,蓝池建造的时间在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是村中一位吴姓祖先建造起来的。在那个年代,独家拥有20个蓝池经济实力是相当可观的!”下马岭组年纪最大、现年84岁的吴老汉如是说。而村中有的老人则说,蓝池建设年代应该在民国初年——如果这个时间确凿的话,它们最多只是使用了20多年就闲置了。至于蓝池荒废的原因谁也说不清,废弃后也没有重新利用,直到近年才被村中一后生用来搞牛蛙、毒蛇等特种养殖,由于效益不佳,这个项目也放弃了。这也是蓝池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否则蓝池早已毁坏用作他途了。新团蓝池的文物价值尚待挖掘据记者事后翻阅玉林的文史资料了解到,蓝靛是古玉林最重要的手工业制品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蓝靛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之沉淀物”。用植物蓝靛制出染料,蓝色的专门染布。蓝靛在玉林的生产历史,从宋朝算起已有1000多年,蓝池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兴业、福绵、玉州。蓝靛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但用料却十分讲究。每年秋季,当地百姓将采摘来的蓝子叶片、嫩枝放进大池子,用清水浸泡10天左右,将渣捞起,然后从上面的小池子里放下石灰水搅拌混合,将产生的泡沫排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最后剩下的沉淀物,就是蓝靛。玉林的蓝靛生产,在清朝末年发展到顶峰,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蓝靛生产地及集散地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蓝靛从玉林分发到全国各地。到近代,随着化学染料的兴起,各种鲜艳的色彩取代了单调的蓝靛,蓝靛这才逐渐淡出印染行业,玉林民间的蓝池工艺也由此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蓝靛除了少量用于纺织业,更多则成为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据村中热衷传统文化的村民辛六说,包括蓝池在内的玉林手工业遗址,目前绝大部分遭到破坏,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而新团村的蓝池从规模及集中的程度、保存的完好,是他在玉林现有蓝池遗迹中见过最好的,它见证了玉林的印染化工和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希望文物部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保护好蓝池的生产遗址。二、神思古韵(印象玉林一)玉林,狭窄的小巷,班驳的楼房,曲折的路径,一条小道九曲十八弯,独僻幽径在玉城,幽暗、阴凉把火辣辣的太阳隔阻在外。玉林脱漆的木门、裸露的木栏杆、光滑的青方石,把“古老”铺陈在眼帘,直逼脑海。这里没有杨柳堆烟、小桥流水,玉林但却也庭院深深深几许。玉林重重帘幕中,镂花的门厅、狭长的过道,古朴中泛起的书卷味,让时光在这里停驻,寻找属于往日的那一份繁华、儒雅。青润逼眼的苔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攀爬在阶边、墙沿,固执地沉缅在尘封的记忆里。玉林这里曾是苍苍林海,这里曾是岭南都会,这里有着我国的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玉林,历经了千百年的世事变迁,你可还有当年的模样?世事的变迁有如醇酒,在玉城的上空弥漫着香气,引诱我如蝶儿般扑向你,吸取你的芬芬,追寻你往日的踪迹。玉林的历史封存在街头小巷中、城郊群落里。抖掉墙上的尘埃,揭开历史的幕纬,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四海家声远,九州世泽长”,文化底蕴的深厚以飘逸的笔韵挺立在青砖飞檐间,其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尽喻其中,无需太多的言语****文,不仅仅是为了举仕,更是为了陶冶情趣。玉林发源于十二世纪北宋宣和年间的戏曲,携带唐诗宋词之风,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富于玉林民域特色的竹马戏(俗称牛戏),成为玉林文艺界的奇葩,你可曾看过玉林人演绎的《梁祝》、《高文举》?电影里有的,在玉林民间舞台上看到一点也不奇怪,玉林电影里没有的,在玉林民间舞台看到,则是一份讶异与惊喜,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