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学佛的目标何在.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佛的目标何在.doc

上传人:小点 2019/5/2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佛的目标何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學佛的目標何在妙境法师宋朝理學家程顥寫了一首詩〈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在將近中午時,天空的雲彩是淡淡的、若有若無的,也有些風徐徐地吹來。此時,有位讀書人從房裡出來,到屋前有山有水的地方走一走,那裡有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河岸上還有拂面的垂柳。後二句則是說,路上行人不了解這位讀書人內心的快樂,還以為他像小孩子一樣,不用功讀書,跑到外面遊玩了。當然,作者程顥先生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現在我依我們佛教徒坐禪的境界來解釋。「雲淡風輕近午天」:「雲」譬喻身體,「淡」則是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雲淡」者,表示這位佛教徒常常坐禪修止觀,已經得了欲界定九心住最後的等持,此時他感覺身體似有若無,不再是一大塊,有幾百磅重的樣子。有了這種境界,名為「雲淡」。不只如此,若能欲界定進步到未至定乃至初禪以上,那境界是更加殊勝了!此處姑且不詳論。「風輕」可作兩種解釋。一、譬喻輕微的妄想:這位修行人的心能夠明靜而住,不昏沉也不散亂,偶然有一點妄想,一下子就消滅了,坐幾個鐘頭也不感覺時間很長。二、譬喻觀慧:修行人在奢摩他中修毗缽舍那,觀察諸法實相,已經有了調伏煩惱的能力。「天」,即是第一義諦天。「近午天」:修行人不斷地努力修行,從外凡到內凡位--從煖、頂逐漸進步到忍位的程度。這時雖然還不是聖人,但是已經接近得無生法忍了,故名「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描述這位修行人從禪定中出來,到色聲香味觸的境界裡去看一看。以前未修止觀時,心是浮動的,不如理作意時,愛煩惱、見煩惱都出來了。但是現在,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時,無論是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出現,他的心裡不貪著、不憤怒。別人讚歎他怎麼了不起,他不生高慢心;別人輕視毀辱他,他心裡也不會不舒服……,所有的煩惱都不活動了。「時人不識余心樂」:為了調伏煩惱,經過了若干年月的用功,減少睡眠、減少飲食、不怕腿痛……,忍受一切的辛苦。到今天,內心沒有煩惱賊的擾動,終於有些成就了,所以心裡非常歡喜。「將謂偷閒學少年」:別人不知道他的境界,看到他出來閒逛,就有了輕視他的想法:「你這***虛有其表,裝模作樣靜坐,現在坐不住了,不用功而出來偷閒放逸了吧!」這首詩可以形容一位修行人,經過外凡而達到內凡,但還未入見道位時的境界。還有一首詩(林稹‧〈冷泉亭〉),也可以引來形容出家人用功的境界。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一泓清可沁詩脾」:一渠河水在山裡的源頭處,是很清淨、潔澈的;當河水沿著山澗流下來時,這位詩人或者用器皿去接,或者用手捧起一掬清泉來滋潤他乾枯的脾胃,感覺到無比的清涼、喜悅。「冷暖年來只自知」:這渠山泉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有時冷、有時暖,但水卻總是一味清淨無染的。這樣的清淨,別人不知箇中滋味,只有飲水的人自己知道。「流出西湖載歌舞」:清泉從山中流出後,就注入杭州的西湖裡。西湖的風景特別優美,很多人在湖面上泛舟,船上的人們為了助興,載歌載舞。這樣的境界,就把清淨的山泉給染污,使令它不清淨了。「回頭不似在山時」:回頭看看這一渠清淨的山泉,在流入西湖後就變成污濁,早已不似它在山裡時的純淨了。有個句子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即是此意。若我們把這首詩會合到出家人修行的境界來解釋,則「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表示我們在寺院裡住,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