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日本文化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日本文化史论文.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5/23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日本文化史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日本为什么没有和奸——略看战国到幕府末期武士忠诚感的发展与演变卢沟桥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很快踏遍了半个中国,并在1937年12月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嚣张的侵略者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引言回首抗战历史,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着实无法与日本这个东亚最强帝国直接相抗衡。然而,中国初期的惨败与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之流的投敌叛国是分不开的。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的确为国土的沦陷贡献了很大了力量。相较于中国遍地的皇协军,伪政权,日本军队投敌叛国,甚至主动投降的“和奸”是极少的,甚至没有。仅此一点便可看出中日两国在对待忠诚上的巨大差异。日本人的忠诚是可圈可点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信仰,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一点都不含糊。在他们崇尚的武士道上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武士,战死沙场才是荣誉,而苟全性命苟且偷生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就是这样造就了日本强大的战斗力。在丰臣秀吉晚年的时候,曾经发动过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侵略朝鲜的时候,将朝鲜打败。这时朝鲜向中国的明朝求援。中国派出兵力支援。当时,中国援朝将领李如松在攻打日本占领的朝鲜首都时,遇到了日本军队的顽强抵抗。在日本看到中国军队强大的同时,并不是放弃抵抗乖乖投降,反而是拼死战斗。当然这次战役最终以中朝胜利告终,但是却展示出来日本人顽强的一面。这其实就是他们信仰的武士道,宁可战死沙场,不向敌人投降。家臣山内一丰在丰臣秀吉死后,迫于德川家康的势力和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加入德川派,在这个问题上面也体现了“忠诚”这一精神。也许有人会不解,既然倒戈了,何来忠诚?其实山内一丰的倒戈完全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在秀吉死后,丰臣秀赖还只是个4、5岁的小孩,虽然已经“元服”(继承将军之位)但却只是形式上的。德川一直想夺取大权,怎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后来在德川的挑唆下,石田三成发动了战争。在大小名纷纷意识到必须从德川或者是丰臣中选择一个势力跟随才能活命的时候,山内一丰并没有去投靠德川,原因就是他对丰臣家的忠诚。只有直到双方战争几乎打响的时候,山内一丰才决定为了家族能否存活而投靠德川派。不得不在这些问题上叹服,忠诚的确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反观,抗战时期的中国,我们,或者说大部分人身上正是缺乏了这种精神。但中国不是没有忠义,只是在千年的发展中丧失了一部分罢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为了对主家的忠诚,拼着搭上自己亲生儿子的性命也要保护主家最后的骨血,程婴和公孙杵臼这俩人的确牺牲不小,但是这种行为现在怎么看怎么是封建思想的糟粕,从封建思想的代表“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里提到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顺序就能看出来,“忠”字当头的话,自然妻儿老小的性命是要放在主子后面的,不过这种事儿几千年来大家平日都挂在嘴边,可关键时刻能做到的确是凤毛麟角。为了忠诚而牺牲自己的儿子,倒不是咱中国人的专利,《旧约·创世纪》里就有亚伯拉罕为了向上帝表忠心要把自己的儿子以撒杀掉的故事。全世界一半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但让他们真这么干,恐怕也没几个愿意的。其实,日本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新渡护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提到的:平安时期的公卿菅原道真被政敌迫害而逃亡,政敌在京都搜捕菅原道真的儿子,一个低级武士为了保护这个孩子,把自己的儿子献出来顶替,最后自己的儿子被当作替身杀死,他一回家里还没有跨过门槛就叫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