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美术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41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术鉴赏.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5/24 文件大小:4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术鉴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螆蚅蒁螇薇蒄薁学生课程作业***羅节蚁薈蚇芅螁罿膅课程名称:美术鉴赏专业班级:环境艺术(单)肄袁学生学号:39学生姓名:魏栋莀袇所属院部:艺术学院指导教师:周安涛袃羀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薇芅薂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羀羈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肇——陈仕彬在中国山水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学术演讲蚅“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梦溪笔谈》卷十七)。900多年前,郭熙《林泉高致》诞生的时代,沈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代人与山水画的隔膜正在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深刻认识山水画背后的中国哲学精神,重新审视当代人与山水画的审美距离及其成因,进而思考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不仅仅是重要而迫切的时代命题,也会给当代山水画家的山水画创作带来新的启示。肀一、以形媚道——山水画的文化渊源与哲学基础荿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认为:“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莄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并且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膀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和文学两方面。而绘画又是庄学的‘独生子’”(《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所以,宗炳透过山水画“卧游畅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螀二、曲高和寡——当代人与山水画的隔膜膆中国的山水画是哲学的产物,是中国哲学派生出的心灵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成熟的认知体系,并被整个民族所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国人血脉之中。然而从1840年到五四运动以来,当代人与山水画的隔膜正在加深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事实。人文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读不懂中国画;掌握整个社会文化话语权的传媒考虑更多的是收视率和迎合大众口味,更是仅仅停留在“形、色”的表面,即黄宾虹先生所说的“外修”上;“有闲阶级”也把摆挂中国画当作附庸风雅的方式,更不用说普通大众了。山水画,在教育高度普及的今天,反而变得更加曲高和寡。膃可以说,不懂书法,不懂中国古典文学,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绘画的笔墨韵味和精神境界。“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