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三首》(开发型)教师戴少娟学科语文执教班级五(4)班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教学地点教室教学内容5、《古诗词三首》教学课时共2课时教学课型精读课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预设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⑵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