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光棍节越南篇一:越族源流及越南与中国的关系越族源流及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分次贴上) 越族与粤族,越国与粤国越有狭广两义。狭义指先秦时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诸侯国,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本被视作“蛮夷”的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越载共传8代,历160多年,向周朝贡,尊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也赐以祚命,封为方伯。越国在灭强大的吴国后曾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越王勾践灭吴成为中国春秋“五霸”之一)。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越国已为楚国所灭,从此分散,诸族子争立,其部族首领有的称王,有的仍称越君,活动于江南沿海一带,均朝服于楚国。或说于楚威王七年(前333)为楚所灭;或说,终战国之世,虽为楚所削,但一直延续到秦统一六国,综合史料分析,此时统一的越国已经不存在,而且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也减弱了,自甘苟居蛮荒之地,对国家的概念趋向模糊,实行部落制统治直至汉末孙吴渡江之后。广义是对中国战国、秦、汉时期南方长江下游即“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沿海地区及其士著居民的泛称总称。越人分布的范围,有的说在江南,有的说自会稽至交趾,有的认为包括中国南方和越南北部地区,有的还认为应包括现在的中南半岛诸国。按较通行的研究意见,主要应在今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诸省、区和越南北部。关于越人的来源,有的认为与楚有渊源关系,传说“与楚同姓”,都是“祝融之后”;有的认为是夏禹的后代,等等。随着考古学文化的发现越来越丰富,学者颇重视从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去探讨越人的来源。有的学者推断分布于中国东南和南方包含印纹陶的诸文化,其创造者应是越或百越的先人。文献记载商朝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古代越族。甲骨文中已有粤字,古时粤与越常通用,它与越族有何关系尚需研究,但商时越族或其先民在中国南方的散布,已有文献可证。战国后期,除有百越名称外,还有“扬越”的名称。这一地区为《禹贡》所说的九州中的扬州之域,由于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其范围有说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因其居民“非一种”,“各有种姓”,或指一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变化的族体,据其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故又称“百越”或“越人”。战国时称百越,文献上亦作百粤、粤;又言其分布甚广,内部“各有种姓”,杂处于南方各地。故此词应是包括若干个民族的泛称,至今已难以完全分清。秦汉时,泛称中国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秦汉时越已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的部分,秦汉时的越人依当时的称谓亦可分为瓯闽(闽越)、南越、西瓯、雒越、东瓯(东海)几个地区的一些部族。其族称、住地和活动史迹、区别更加明显。东瓯在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继发展到广西及以南的交趾地区;西瓯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瓯闽(略当今浙、台、闽一带)源出先秦之越。据说在春秋时曾成为中原诸侯霸主的越王国在战国后期为楚所“灭”,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继灭楚之后,降服了越君,以其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北徙越民于乌程、余杭、黟、歙、芜湖、故障等地(今苏、皖、浙接壤地带),而谪徙中土之民以实之。次年,秦统一六国,随即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一军指向相传为勾践后裔的瓯闽地区的闽越王驺无诸和东海王驺摇,两王都被废黜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四军指向南越、西瓯(今两广地区),开“新道”、凿“灵渠”以行军运粮,西瓯君译吁宋战死,在南越、西瓯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广州)、桂林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处,共同开发珠江流域。但西瓯部分余众退据丛林继续抵抗,并曾挫败秦军,秦军统帅屠睢死于此役;同时,包括台、澎等沿海岛屿在内的“东海外越”也还未被征服。这些部分都形成了政治中心,因抗秦都与汉王朝有密切关系,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见陈胜、吴广起义),不少早已徙居淮北的越人参加了起义军,被废黜的地方部族首领无诸和摇也率领越人随着鄱君吴芮投入起义行列,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汉初君长被封王候者很多。汉高帝五年(前202),汉王朝建立,以助刘灭项功,无诸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摇也复立为东海王,都东瓯(治今浙江温州),时俗号为东瓯王。南越(粤)王赵佗并不是越族人而原是河北真定的汉人,秦时为南海郡龙川令,后代行南海郡尉(秦时实行郡县制,郡有守负责行政,尉负责治安及军事),乘秦末之乱,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占有整个岭南3郡,建南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