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
一、政治的涵义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即用道德的观点去解释政治。这种学说把政治与道德混为一谈,认为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最高的道德,把国家或政治的目的说成是要实现正义或者是善。
以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实际上是从某种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政治现实出发去分析政治,这非但不能揭示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而且还会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和抹杀国家中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阻碍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揭示。
。这种观点把政治理解为一种权力关系,认为政治就是搞“权术”,就是运用“统治术”,搞“阴谋诡计”,使用“权谋”,等等,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和维护权力的必要方式的综合。
。这种观点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认为政治是一个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并强调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为执行法律而设置的,国家是一个法人,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它有独立的人格,有表示意志和行动的能力。
。这种观点把政治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认为政治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理解政治,实际上是对政治管理活动做出了阐释,然而,并非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管理活动,政治活动还包括统治活动,换言之,政治活动除了其管理特性之外,还具有统治性。另外,管理说也没有把政治与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区别开来。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
,是艺术。
。
由上可见,我们对政治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所谓政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反映了客观政治现象,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以及各种政治关系、社会经济状况、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等多方面的变化,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具有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变化的基础上,并考虑到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政治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阐述。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2-163页。
他还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同上,第194页。
江泽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