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

上传人:buzaiwuzhuang123 2019/5/31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8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乎:对。)(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就”。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它"(包括复数)(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