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浆: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Ca2+,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血清: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Ca2+,若向其中加入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种类:光镜下,根据细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直径7~,呈双凹圆盘状,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常发生在外伤出血或血管内膜受损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血压→广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指的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平时我们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是指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测定,是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通常我们测血压右侧与左侧的血压不一样,最高可相差10毫米汞柱,最低相差不到5毫米汞柱。血糖1L=1000ml=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dm)单位dL是分升单位,1dL==100mL血糖浓度:~~12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