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案例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出现过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60年代初,当时由于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致使基建战线过长,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中央采取压缩基建项目、实行财政信贷高度集中管理等措施,经过三年整顿,到1965年已卓见成效。第二次是1988年,由于工资改革、物价改革步子过大,宏观调控失误等原因,引起需求极度膨胀,导致居民挤兑抢购。在此情况下,中央及时采取了财政信贷双紧政策,同时,实行保值储蓄等措施,迅速地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物价。但是,因为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刹车太急,经济着陆不稳,于是出现了经济滑坡,效益下降等险情。为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采取了生产启动、流通启动、投资启动等措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回升。由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又出现了投资和消费双失控的严峻问题。这样在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上半年,又引发了严重通货膨胀。到1994年底,通货膨胀率达25%左右。1995年中央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信贷政策,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到1995年底把通货膨胀控制在15%以内,国民经济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为控制通货膨胀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问题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现的三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有何危害,如何治理。
二、对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说说复式预算的优越性。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有什么? 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今后的改革方向。
四、市场和财政同为资源配置手段, 谈谈二者的作用范围和机理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