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闻系毕业论文:论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摘要:2003年非典之后,学界开始从危机管理、媒介功能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进行危机传播。而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危机传播系统模式,并从微观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对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建议。关键词:手机媒体危机传播危机管理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自媒体,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传受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自愿地传受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多媒体,可以传受音频、视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草根媒体,手机的低成本以及易操作性,使手机媒体成为用户最多、应用最广的媒体。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复杂多变的。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的信息传播特性,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①,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的作用,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1)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2)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危机信息易于接受;(3)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危机信息无孔不入;(4)手机媒体的高度参与性,危机信息采集便捷。我国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理论范式。大陆学者胡百精对危机管理做了深入研究,在罗杰斯的“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噪音流”的理论假设,形成了危机传播流的“3F”假设。根据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和胡百精提出的危机信息传播流的“3F”假设,笔者对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模式(见图1): :组织借助手机短信平台向利益相关者发布预警信息,发挥手机媒体环境监视的功能。 :发挥手机媒体即时即地的特性,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 :协助传统媒体,做好跟踪报道,发挥手机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社会矛盾。 :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以专题的形式总结经验、反馈意见,同时做好知识普及。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手机媒体私人化的信息传播特性,使手机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谣言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不利于社会稳定。强制性传播。手机短信是被动接收的,用户无法进行选择性接收。这就为商业机构和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商业广告、暴力、色情、违法犯罪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强制性信息传播忽视了受众的权利,容易滋生受众抵触情绪,对传播效果产生噪音干扰。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信息发送主体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传受双方不能建立持久的关系。从而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胡百精在罗杰斯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噪音流(Noiseflow)的概念,形成所谓的“3F”假设。②“在危机中,噪音流一方面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另一方面扩大了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同时又不断酝酿噪源、制造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