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论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政治论文论中华传统德性文化 仲小燕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德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经历传承与递进,成为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公民人格修养的思想源泉。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主要体现是:“天人合德”的崇德意识、“厚德载物”的立德思想、“以德修身”的自律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以德报德”的伦理准则。关键词:传统文化德性文化人格修养仲小燕,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德性文化。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①中华传统文化是德性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正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中,德性才具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意义。“德性”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在这里,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品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本性。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也就是说,德性是人自然至诚的本性。王守仁认为,“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尊德性”与“道问学”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程颐将“德性”视为人的内在自我认识,提出了“德性之知”。王夫之则说:“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王夫之将“德性”视为人们心中常存的仁义礼智,直指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核心。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而自然无为的“道”向下落实到社会人生时,就是“德”。如果说儒家的“德性”重在强调人的社会性,那么,道家的“德性”则重在强调人的自然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主流。在国外,许多思想家对“德性”也存在类似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它就不但要使该物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该物以优秀的功能。”②因而,德性往往指使人或事物完善的特性或规定。现在,“德性”一词一般用来指人的道德品性或道德修养,是社会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先秦时期,特别是诸子并存、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德性文化的发轫点。此后,中国德性文化经历嬗变华光熠熠,独领风骚,甚至成为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公民人格修养的思想源泉。在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宝库中,众多论及“德”的命题,都直接彰显了古人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至今仍闪烁着时代价值与意义。一、“天人合德”的崇德意识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殷商时期的“德”,是指顺天行事。周灭商后,周公仍然坚持“君权天授”,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同时认为,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因此,君主应当“以德配天”,进而“敬德保民”。所以,令天下民众皆得生息繁衍,即为“德”。这样,“保民生息”成为了西周“德”之核心价值,具有了德育思想的雏形。庄子曾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显然,“以天为宗”是周人的历史局限性所致,但“以德为本”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儒家学说一开始便是一种道德沉思与德性追求。孔子提出了“天人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