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中学语文论文谈谈散文的叙议结合 ◎吴永福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而表白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记叙与议论的交替使用是从表达来看的。从思维角度来看是为了在行文中调谐感性与理性。写作中,感性与理性是不同的思维方向,感性出于生活的经验,理性则是思考的运作。行文中,感性与理性应当尽可能地协调起来。仅写感性经验,很可能只是浮面的生活,往往大同小异居多。理性思维的展开,便于表明看法或见解,但若没有感性的滋润,又有可能过于枯燥。大致说来,先要有一些感性的经验,从中找到兴味。若要进一步展开,则需要思考的力度。且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主旨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比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里的叙述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为的是集中到眼前的观感上来。虽是细小的事物,却很能体现秋意。日光、牵牛花还有秋草,都可见出观感的即清且静又悲凉。细数漏下的日光,不用说是清静的。牵牛花色彩的比较则排除了暖色,选取了清冷。尖细且长的秋草虽是陪衬,却能显出秋之悲凉。就传达情绪来说,这一句可谓神来之笔。文中除了这一个精选的场景外,还写到几个细节:槐树的落蕊,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既细腻又清闲,还体味到落寞。这就于清、静及悲凉之外,另有观感上更为复杂的意绪。秋的意味,会将人的心绪引向深沉。再就是秋蝉衰弱的残声,那叫声仍是引人起悲凉之感的。而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话凉,缓慢悠闲的声调里也透出一股凉意。北方的果树正当全盛时节,情调颇不一样。但盛期一过,西北风起来,也就到了清与静及悲凉的时节。记叙到此,作者还穿插一段议论,从而叙议结合。此段议论,有的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有浓厚的颓废色彩,作者不以为然。因为外国也多有写秋的诗文,说明秋之于人实有一种普遍的情绪。“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里所说的秋之情味,便多有感触。文中还写到囚犯也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比较起一般人来,文人墨客或许感触上更为敏锐。尤其是中国的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相沿而下,早有了悲秋的传统,因而就显得与秋的关系特别地深。然议论至此,作者又特地点明,这一情味要在北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