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魏征巧谏唐太宗-企业管理论文魏征巧谏唐太宗 平儿文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血染萧墙的“玄武门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秦王责问魏征说:“你让我们兄弟互相斗争,这是为什么呢?”事情的起因是,当年魏征跟随李建成担任太子洗马之时,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说太子早定对策,但李建成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面对李世民的发司,魏征毫不紧张,从容地说:“太子早听魏征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对魏征的敢于直言,秦王十分欣赏,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在魏征的谏言下,李世民特别注意听取各种意见。很快,皇帝能虚心纳谏的美名便传开了。从朝廷到地方,很多人都敢于大胆地向皇帝上书陈述政见。有赞美朝政的,有歌功颂德的,有对朝廷提批评意见的,有揭发坏人坏事的,其中也有中伤和诬告别人的。一开始,李世民见有这么多人提意见心中十分高兴,他亲自批阅,派人一一核实。时间长了,各种意见书越来越多,来不及批阅,李世民就渐渐厌烦起来。一次,李世民阅罢一份奏书,脸色变白,气的将它向坐在旁的魏征一掷,大叫道:“难道国家不役—人,不收斗租,宫人都不梳妆,皇普德参才称心如意吗?”魏征急忙捡起那份奏书,匆匆阅完。:、国家向农民征收的租太重;二、修建洛阳宫是劳民伤财;三、现在妇女的头发都梳高髻,这是从宫中流行出来的不好风俗。李世民一怒之下,要给皇普德参治罪。他拿起了御笔,就要批示。魏征上前问道:“不知陛下欲治此人何罪?”“诽谤朝政!下狱!”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答。魏征见李世民边说边写,慌忙劝阻说:“陛下且慢!”李世民此刻哪里听得进去,他大笔一挥,早已写好,最后一笔用力过猛,把纸都划破了。魏征在殿上徘徊了几步,觉得不妥,于是不顾冒犯君威,上前坚持苦劝:”陛下,据臣所知,自古以来上书向皇帝提意见的人,言辞都比较激切,否则不能打动君主,而激烈的言辞就有点像是诽谤。汉文帝六年,人人都认为国家得到治理,唯独贾谊认为形势不好。他向汉文帝写了一份意见书,叫《治安策》,分析天下形势,说十分形势已经坏了九分。而且还形象地比喻说,国家犹如睡在一堆干柴之上,火种已在下面,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这些激昂的言辞,看起来就像诽谤朝政,本意却是为了辅助载了李左车(汉初韩信幕府的谋±)说的一句名言,‘狂夫之言,圣人选择’。今天,皇普德参所提三条,对与不对,陛下也可以选择,不对就不采纳,怎么能轻易责罚呢?陛下忘了弘文馆之言?”尽管魏征苦苦劝阻,李世民仍然怒气难消,忿忿地说道:“朕定要治此人之罪,谁也不许阻拦!”这话实际上是在警告魏征。魏征寻思,这件事不光是治一人之罪,它关系到今后言路能否畅通,政治是否清明,不能小看,我不能却步。但李世民正在气头上,该怎么来说服他呢?改天再说,又担心罪诏下去,影响难以挽回。魏征想来想去,还是给他讲讲隋炀帝吧!想到此,魏征字重如铅地说道:“陛下!虚心受谏是君主的美德。隋炀帝正是缺少这点,才败国亡身,致使江河改姓。您曾亲口说过,自己不学隋炀帝,大臣不许学虞世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