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舒婷致橡树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学生时代的舒婷家乐融融的舒婷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北岛、顾城、江河和杨炼等。第一节朗读、鉴赏思考——1、第一节共写了几个什么样的意象?2、这几个意象分别表达了哪三种爱情模式?3、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1)极力攀附(2)单方痴恋(3)一味奉献共同性质:附庸、没有独立和尊严因为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第一节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排比、比喻、对偶、象征讨论下列两组语言,思考运用比喻修辞对表现诗歌意象有什么作用?A——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B——我如果爱你——绝不依靠你表现自己A——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是诗歌语言;运用比喻,可以让人联想。B——语言直露、不含蓄;是议论文的语言;没有修辞,过于直露,缺乏余味。比喻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喻使意象更有感染力,比喻使诗歌更有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