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所以像般红茶温和不会刺激人的肠胃,同时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不仅如此武夷岩茶还与理学,佛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键词:武夷岩茶、理学、佛教、道教“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此句是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概括,她除了向人们诉说着,武夷山是集儒、佛、道三教与一体外,还点出独具武夷特色的山水茶。然而儒释道三教还与独具特色的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武夷岩茶的外表并不能让人一见倾心,但是却有着非常独特的韵味,并且包含着丰富的武夷文化。因此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份,菩萨的心肠”。武夷岩茶与理学理学家朱熹爱武夷山,更爱武夷茶,并且精于茶道,他在武夷山水帘洞三贤祠前有朱子楹联一副:“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表现朱熹隐居武夷时以茶待客的日常生活起居。宋代文人在款待宾客时,一改唐人的饮酒,以茶当酒。宋代流行“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礼法。这副楹联曾留下过一则《水帘洞三贤品茗》的茶苑佳话。朱熹在一首茶诗中吟道:“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目。”通过诗中所描绘饮茶神清气爽、尘虑顿消的感觉,可以愉悦心灵,豁然领悟茶道的真谛。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儒家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正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品茶的特有的氛围能使人沉静,把心放在闲处,从而使人可以冷静地处理日常事务。中国人尊崇孔孟之道,尊儒学,重礼教。茶道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生活50年,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朱子讲学常用茶道来比喻要善于学习。宋代煎茶仍具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脍而妨茶味。例如陆游诗中就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和“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之句(见《剑南诗稿》)卷十七、卷四十四)朱子对学生讲,治学有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语出《朱子经类》)朱子认为饮茶贵真香,重原味,忌添加物。研究理学也是一样,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学派所迷乱。他的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历久常新。诗的寓意很深,表面上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际上也蕴含有茶道中要用活水泡茶才能泡出好茶及回味无穷之意。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喻人,以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