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元青花与明初釉里红岁寒三友图对比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元青花与明初釉里红岁寒三友图对比分析.doc

上传人:小枷 2019/6/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元青花与明初釉里红岁寒三友图对比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青花与明初釉里红岁寒三友图对比分析图10 江西曹淦源苍松、翠竹、寒梅组成“岁寒三友”,是中国历代文人抒怀、寄情、言志的景物。元代末期,景德镇青花彩绘“岁寒三友图”开创性地将文人画的笔料(墨)意融合到陶瓷装饰上,这种出自民间的彩绘把工艺与艺术结合的一种样式,又在明代洪武官窑釉里红中得到延续,并表现得更为丰富、完美。本文选用收藏于各博物馆的***品和考古出土的器物,对比分析元明之际青花与釉里红绘画性装饰的“岁寒三友图”,探讨两者之间相似而有别的特征,以及相同品种中不同的艺术品位。一、从“三友图”装饰的器型、布局、构图作比较(一)元青花“三友图”装饰的器型有梅瓶、双耳瓶、罐、钵、盘、高足杯等,一般都是较小的器型。装饰的部位:瓶,腹部。由于肩、胫部的辅助纹样也占有一定高度,其烘托出的“三友图”主体图画的幅度并不高。高足杯、钵的外壁,呈带状。以上都采用通景式布局。另外,八棱罐上八开光内绘松竹梅各自独立的图画,虽不属“三友图”,但其艺术特征可以补充本文讨论的资料。元青花“三友图”的构图有两式:一式如图1,在回环面(展开图)上三等分,依次画松竹梅,枝干左右伸展,揖让、参错,隙间点缀蕉叶、小草等。二式如双耳瓶图2-1、图2-2(耳残,江西省博物馆藏。此为同一器物上不同角度的两个画面,下同),画图分为两个部分绘松、梅。松、梅主干、枝干形态大致相同,自身枝干又相互穿插,松间、梅畔补充竹梢,点缀灵芝、小草等。另外还有简笔速画的“疏体”“三友图”,如高足杯外壁是折枝式,松竹梅枝相连呈起伏形,有缠枝的意味。在小盘内壁也有折枝式,则环绕中心逆时针旋转构图。从绘画性的角度分析,后两式装饰纹样化意味浓,仅在此作简单介绍。(二)洪武釉里红“三友图”装饰的器型有尊、梅瓶、玉壶春瓶、盘等。尊体撇口,束颈,圆肩,带盖是洪武时期典型的特征。在***品和考古出土的残器上,装饰形式多样,有串枝花卉纹、缠枝牡丹纹和“三友图”。此期尊器型恢宏、高大,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作为主体图画幅度增高。如尊图3-1、图3-2(天津博物馆藏),图画的上边框已提高到肩部。与图2-1造型相似的洪武玉壶春瓶的主题图画“三友图”如图4-1、图4-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下边框在颈、胫部之间,明显比元青花“三友图”的幅度增高了很多。洪武釉里红“三友图”都是通景式。以大尊为例,“三友图”构图繁密而丰富,松竹梅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间内各自为完整独立的图画,干粗、枝繁、花盛,枝干交横,错落有致,花叶扶疏,主次掩映。松竹梅相互之间,因角度不同变换主次角色。主景居中时,左右又有相邻的景物陪衬,如图3-1中间是梅树,向左边伸出的梅枝大致可分为两层,与之呼应的有松枝针叶和芭蕉。尊体向左转,看到的是图3-2,向右边伸出梅枝也是两层,与之交错的是竹叶。继续旋转尊体,当以竹为主景时,左边的梅枝已作为配角作为陪衬了。再看梅瓶(图5-1,南京博物院藏),主景为梅,松与竹分列左右,左转瓶体,出现松为主景,斜插的梅枝和挺直的竹(图5-2)为配景,竹右侧还有芭蕉,这是作衔接的区间。继续转瓶体,梅、竹就平分秋色了(图5-3)。展开看主景依次为竹、松、梅、竹、芭蕉、梅(图5-4,《景德镇古代名瓷线描纹饰集》)。大致可分为五个主区间和一个衔接区间,主配景之间也是随角度变化而变化。松竹梅三者之间还有湖石、芭蕉、新笋、茶花等次景,在构图上同样重要,它们处在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