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5/11/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
王小波的名字是和自由、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表明了一个纯正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承续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传统,而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在当下的中国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除文学评论家外,思想界社会人文学者纷纷著文评说王小波的原因。王小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美国的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可看作他的最后遗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108)在一次私人谈话中,他亦有言:“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109) 何谓“自由”?从外在的社会环境言之,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所能遭遇到的外在的强制的压力,已经减少到了最低程度的情况,从主体而言,一个人只有在他对人生的意义有清楚的自觉,对生命的价值有清楚的自知的时候,才能享有自由。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的存在本身乃是目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任何政府、社会组织或别人的手段,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尊严,而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和尊严,就必须建立民主和法制的制度。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自由主义的思相是从康梁时代开始的,但直到“五四”时代,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胡适倡导人权、宪政。迫于错综复杂、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并不对探讨古典自由主义深厚学理资源感兴趣,而是想用它设计出一套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改革方案,40年代,一批实践的自由主义者掀起了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制宪救国运动,人权运动等),试图在现实操作层面上把自由主义思想付诸实施,但内战爆发,自由主义经过一次短暂的告别演出后,在中国大陆消声匿迹了。正如王小波所言:
“既然精神***在一颗又一颗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代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良知和灵魂的顾准,他在70年代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只能是燃烧的地火,在他逝世近20年后,才得以昭示于众。王小波说;“我在沉默中过了很多年”;“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保持沉默直到四十岁,假如想到了,未必有继续生活的勇气。”(110)他还曾言:“我的一生都在抑郁中度过。”(111)当王小波终于打破沉默,按照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理解自由发言时,他却遽然缄口不言,令人扼腕。大约在80年代末,自由主义开始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成为文化讨论的话题,知识界掀起了重评胡适和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潮流。在9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多元化,自由主义开始名正言顺地浮出水面,90年代思想文化界有三大热点:阵寅恪热、顾准热、王小波热。 1995年底,《阵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陈寅格热”。阵寅恪以其遗世独立的高贵人格和艰难曲折的文化苦旅,为知识分子树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被称为“学人魂”。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巨大魅力,他本质上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坚守着中国本位文化立场,他是一个文化遗民,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守灵人。但他身体力行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又与古典自由主义暗合,有人从自由主义学理入手对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探幽发微,指出如果说陈寅恪是保守的,这种保守也是对自由的保守。(112)这至少说明一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