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3
文档名称:

约翰·克利斯朵夫(2).pdf.pdf

格式:pdf   页数:2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约翰·克利斯朵夫(2).pdf.pdf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11/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约翰·克利斯朵夫(2).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译者弁言①
在全书十卷中间,本册所包括的两卷恐怕是最混沌最不容易了解的一部
了。因为克利斯朵夫在青年成长的途中,而青年成长的途程就是一段混沌、
暧昧、矛盾、***的历史。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其顽强的和年代
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它得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
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
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
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
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
“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对幼年时代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时期。他恨自
己,恨他们,因为当初曾经五体投地的相信了他们,——而这种反抗也是应
当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
不管是真理的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
否认。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
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
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克利斯朵夫肆无忌惮地抨击前辈的宗师,抨击早已
成为偶像的杰作,抉发德国民族底矫伪和感伤性,在他的小城里树立敌人,
和大公爵冲突,为了精神的自己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依傍终而至于亡命国
外。(关于这些,尤其是克利斯朵夫对于某些大作的攻击,原作者在卷四底
初版序文里就有简短的说明。)
至于强烈犷野的力在胸中冲撞奔突的***,尚未成形的艺术天才挣扎图
求生长的苦闷,又是青年期底另外一支精神巨流。
“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
电力⋯
“整个的人都很紧张。雷雨一天一天的酝酿着。白茫茫的天上布满着灼
热的云。没有一丝风,凝集不动的空气在发酵,似乎沸腾了。大地寂静无声,
麻痹了。头里在发烧,嗡嗡的响着,整个天地等着那愈积愈厚的力爆发,等
着那重甸甸的高举着的锤子打在乌云上面。又大又热的阴影移过,一阵火刺
刺的风吹过;神经像树叶般发抖⋯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
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
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万万的生与死的种子都在心中活动,
结果会产生些什么来呢?⋯像一个孕妇似的,你的心不声不响的看着自己,
焦急的听着脏腑的颤动,想道:‘我会生下些什么来呢?’”
这不是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境界,而是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心灵在成长
时期所共有的感觉。
“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

①本文写于一九四○年,原载一九四一年商务初版,现转录于此,文字一仍其旧,未加改动,唯《约翰·克
利斯朵夫》里的引文,已据现行的重译本校正。
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
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飘浮的影子⋯
“创造,不论是***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
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
瞧,这不是贝多芬式的艺术论么?这不是柏格森派的人生观么?现代的
西方人是从另一途径达到我们古谚所谓“物我同化”的境界的,译者所热诚
期望读者在本书中有所领会的,也就是这个境界。
“创造才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是罗曼·罗兰这阕大交响乐中
的基调;他所说的不朽,永生,神明,都当作如是观。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地把《克利斯朵夫》单看做一个音乐家
或艺术家底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底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
命力。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
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扑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
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
然而单用上述几点笼统的观念还不足以概括本书底精神。译者在第一册
卷首的献辞和这段弁言底前节里所说的,只是《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属于一
般的、普泛的方面。换句话说,至此为止,我们的看法是对一幅肖像画的看
法:所见到的虽然也有特殊的征象,但演绎出来的结果是对于人类的一般的、
概括式的领会。可是本书还有另外一副更错杂的面目:无异一幅巨大的历史
画,——不单是写实的而且是象征的,含有预言意味的。作者把整个十九世
纪末期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这个新英雄底背景。
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而涉及人类永久的使命与性格以外,更具有反映某
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最显著的对比,在卷四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