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解: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里活动的意识。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里过程。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可。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所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以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包括躯体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变化所组成的。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一中身心反应,包括心里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景。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人格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气质: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里特征。心里状态: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里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信度: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心理特质: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里特点。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绎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应。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加工的术语说,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里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里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