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方程》,安排在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本节教材,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把“天平平衡”这一生活现象,表示成数学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既直观形象,又潜移默化地启迪了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二、学生分析: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以前,他们认识“等式”,懂得如果一个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得数相同,这样的式子就叫等式。他们还刚刚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也是方程学习的关键。方程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等式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方程”这个名称,在教授新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时,100%的学生都听说过,对于天平称物,学生在科学课和低年级认识质量单位时也了解过。但对于“方程”的意义,知道的不到三分之一,对于根据天平称物的现象与数学的等量关系结合,更是几乎没人思考过。但学生有着操作、观察、分析、迁移的学习能力,有着对等量关系,数学式子的知识基础,有着乐于参与学习的热情,应该说有条件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掌握了天平称物的原理,建立了一定的数量关系。 :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索和发现用相应的数学式子表示天平称物品时的不同状态,进而理解方程的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多种数学能力。四、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学。你都对它有哪些了解?(老师拿出实物——天平)生:根据自己对天平的了解,各抒己见。师: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放在哪边?码放在哪边?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阐述对天平的了解,强化天平平衡就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师:现在天平左盘里放上了一小盒20克的糖,请同学们再观察,要使天平平衡,右盘必须放多少克的砝码??生:也要放上一个20克的砝码师:现在天平怎么样??(平衡了)师:左边是20g的糖,右边是20g的砝码,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连结“=”师:现在天平左盘里我再放上了一小盒30克的糖,你又该怎么办?生:要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师:你能不能像刚刚一样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现在天平的平衡?生: 20+30=50,师:说的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下在我们继续称量物体。 师:那你们想不想用天平来称一下物品呢?师:请同学们再继续观察,我们现在要称量一个樱桃的质量,当我们不知道樱桃的质量时,我们可不可以先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表示一下他的质量,(x克)师:现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