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建议.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建议.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6/1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建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近年来,在准确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深入研究复习的策略,有效控制备考的各个环节,和中心备课组及高三教师的努力下,这个小科目的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使选考历史科的学生总体上有较好的发挥,在总结往年备考、研究今年备考动向的基础上,特提出如下备考的建议。一、关注上一年的试题的评价和分析,把握今年的复习思路实践证明,认真阅读体会往年的考试中心历史试卷评价和试卷评价报告是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环节。2005年的广东历史高考题虽然是首次省自行命题,相关人士评价其有如下优点:第一,依纲靠本实现全稳过渡,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大幅度地调整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比重。第二,从深入理解的层面对考生做出要求。例如第27题考查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民众对民主共和、国民革命等问题的认识程度,综合性较强。该内容在考纲中散见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运动”等专题之中。第三,进一步明确和发挥了材料题的功能。 2005年的阅卷老师分析考生的失分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属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二种属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学生习惯于用一些大而空的概念取代明确的历史概念;第三种属于不适应新的命题思路和评分方法,如26题的第二问考生失分严重,原因在于不少学生是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来回答该问题的,如唐朝的统一稳定、经济重心的南移、地处大运河的枢纽位置等。这些回答都非常正确,只是它们都不是源自材料本身的,所以都不能够得分。今年历史材料题的答案只能从材料本身寻找;材料的背景内容教材有可能涉及到,但教材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材料,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换句话说,材料的功能并不是引导学生回忆教材,而是提供新的历史信息。这意味着,今后历史备考的过程中,应扎扎实实抓基础,在强调概念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史实教学,避免考生在答题时大而空。应多培训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的记忆来解答材料题。如果从稳定的角度出发,估计2006年试题轨道大概与2005年差不多,能力要求和难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还要继续关注各方面对2005年试题的评价和分析,适时调整2006年的备考思路和方案。二、,抓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基础知识作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都属于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考试说明》出来后则以它为依据),以所学教材为依托(专家言:学什么考什么)落实基础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编制学科体系框架和网络,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一来新题不难,难题不怪。。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考试中心有关部门曾强调过:高考试题的难度应适中,不应过难或过易,难度应有合理的分布,选择、材料、问答题型应维持一个恰当的比例,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题、综合题、难度题比例在3∶5∶2,高考试题真难的约占二成,中低档题约占八成。不会过难也不会过易。过难则难以获得预期的测试效果,并容易挫伤师生积极性,过易则失去检测的意义,难为高校选拔“高能”人才。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时设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