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31 卷第 5 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年 5 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网络暴力的形成及防范对策探究
吴春江
(湖南科技学院团委,湖南永州 425100)
摘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分析了
近年了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的特征、危害和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规避提出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立法;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5-0145-02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美丽又有毒性。互网络暴力由网络声讨演变为现实的攻击,网民的恶搞侮
联网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又带来了很多新辱谩骂给当事者及其家人心理及生活造成极大创伤。对当事
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网络追杀、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暴人及其家人造成了隐私权、名誉权和精神上的侵害,对他们
力词 汇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虐猫事件、铜须事件、史上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一个法治的
最毒后母事件等暴力事件在虚拟社会中也愈演愈烈,甚至影社会,这种公然损害公民权利的行为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使
响到现实社会生活。因网络舆论暴力而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人们也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不能因
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感受网络舆论监督强大力量的同时,网为要保护一个人的权利就去侵害另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也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网(二)不利于社会和谐
络舆论也从原先的正义声讨转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有网络语言暴力很容易激发社会的不良情绪,影响人们的
关专家已尖锐指出:网络暴力已经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价值观与行为,特别是给青少年制造了一个污浊的网络环
律底线,亟待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给予制裁。境。网络中网民们对他人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接触大量含
有暴力因素的图片与语言,这种情绪带到实际生活中必将使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厘定现实生活产生许多不和谐的行为。同时,网络暴力提倡“以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暴力”还未作统一定义。本文认为, 暴制暴”、“以恶制恶”容易滋生现实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络上人们通过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对(三)淡化了道德的判断标准
人格进行诋毁,或者通过对他人的肖像进行恶搞以实现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大部分出自对当事者的道德审判,却呈现
荒诞猥琐的效果,又或者通过公布他人的各种个人信息、隐出道德判断的片面与偏激。在“嫉恶如仇”的道德快感和网
私来实现攻击目的的行为。络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他们肆意发泄着愤怒和不满,在对事
《人民日报》曾撰文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件当事人精神和肉体摧残的背后,没有谁要对此承担责任,
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连一丝一毫的自责和内疚都没有,甚至参与其中的网民还有
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着某些道德上的高尚和伟大。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
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触犯着道德底线,淡化了道
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德的判断标准。
的威慑。”(四)阻碍了理性观点的表达
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群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分析体,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根据“沉默的螺旋”理
(一)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论,个人很容易为了寻找群体的安全感而放弃少数意见的表
达。个人融入群体而产生的安全感还会使他们倾向于放纵自
  收稿日期:2010-01-20 己的行为,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处罚,进而更加
作者简介:吴春江(1979-),男,湖南湘阴人,湖南肆无忌惮。所以网民的意见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即使
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少数反对的声音也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唾骂淹没得销声
145
匿迹。一些丧失理性的民众权力往往刻意夸大自己符合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放大,而实名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虚假信
正义的合理性,而缺少必要的反思与清理。长久的对“群众息。推行网络实名制,韩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
暴力”的沉默和放纵,也助长了一种不健康的“暴民意识”, 2004 年 12 月,韩国政府就针对网上各种违规行为向国会提
而这是与民主、法治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交了网络实名的方案。2007 年 6 月 28 日韩国政府则通过了
这个方案,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