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文化家乡的地域.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文化家乡的地域.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6/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文化家乡的地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膅我文化家乡的地域蒀我是来自新疆阿勒泰青河县,这是我的很自豪的家乡阿勒泰。我家乡的名字就是一个地域文化。“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黄金而得名。阿勒泰在古代是我载,秦代牧居在这里的部落是由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迁来的塞种人。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这里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在此设行政管理机构。清朝前期、中期,本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归属于清朝委派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岘一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实行的是军府制度,即由历朝沿袭下来的大体相同的治理边塞的军政制度,主要职责是边防军务、兼管屯垦。辛亥革命后,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直隶中央。1919年改设职权山道,阿尔泰正式归并新疆膁烽火台膇  烽火台是古代的军事报警设施。在中原地区,自西周时期就构筑较为完备的烽火系统。今新疆地区,古称西域,烽火台的设置,起自张骞始通西域之后。汉武帝时,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议在轮台以东“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严令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候,蓄茭草”(《汉书・西域传》)。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的防卫方略,也是史书上有关西域地区设置烽火系统的最早记录。王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西域发生了陈良和终带二人策动的叛乱,杀害戊己校尉刀护,“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余人入匈奴”,当时他们便“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汉书・西域传》)。这是一条西汉(含新莽)时期烽火报警在西域地区已被有效使用的记载。      构筑烽火台,“连城而西”的军事举措,历代不废。所以在今新疆境内,不仅有历代古城遗址,也有连系其间的大量烽火台遗存。据统计,仅在哈密以北至巴里坤200公里内,就有28座古代烽火台。实则,沿着丝绸古道构筑的历代烽火台几乎遍布全疆。芅新疆的“疆”字文化袁新疆的地貌特征为“三山夹两盆”,三山即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两盆即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山区内从高山到山前丘陵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肥美草场,极宜于游牧而不利于农业生产。据统计,新疆有草原12亿亩,占全疆土地面积的l/3。其中天山山脉中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伊犁河谷草原、玉其塔什草原以及阿尔泰山中的哈纳斯草原等都是水草丰美的草原。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形成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