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文档名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doc

格式:doc   大小:215KB   页数:10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9/6/18 文件大小:2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屈辱、不堪回首的世纪是一个从康乾末世走向衰落,在世纪中叶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又不断失败(抵抗外侵不断失败,寻找出路也不断失败),最后在世纪末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的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着外部环境日趋险恶,国家濒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的复杂而又严重的局面。影响中国命运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在政治态度和行动上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在灭亡瓜分中国的图谋遭到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后,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转而采取“以华治华”的新侵略政策;满清政府不敢再继续顽固不化和倒行逆施,打起所谓“新政”“预备立宪”的旗号,企图逃避覆灭的下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放弃依赖清政府继续进行改良的幼稚想法,举起了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这一切既是前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又昭示着新世纪的中国必将发生巨变。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前仆后继所进行的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首推的当是辛亥革命。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革命党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那么,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呢?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活下去西方列强从义和团运动中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得出结论:要把中国变为印度那样的殖民地是不可能,必须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控制中国,进一步扩大在华势力。因此,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清王朝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之中。这表现在:一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如1902年,各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额为15亿元,是甲午战前投资总额的5到7倍半。二是把铁路、矿产的利权作为掠夺的重要目标。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为帝国主义直接经营的就有3759公里,帝国主义不仅把持了这些铁路,而且夺取了铁路沿线的开矿、伐木,甚至驻守的特权,三是利用开设银行,经营贷款、发行纸币,垄断中国的财政金融。四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在中国的角逐。如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腐败的清政府竟自守“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得东北纵横千里,几同赤地。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更为严重。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在激化。为了对外支付由《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形成的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第二,“新政”破产,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外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惭愤自己“愚暴无知”,感念“列邦见谅”,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内部:经过八国联军之役,以及《辛丑条约》的签定,清王朝的统治更是日薄西山,整个形势如李鸿章所说“弊絮塞漏舟,腐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清朝面临的是一付残局,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如张之洞说“欲救中国残局,惟有变法一策”。为了摆脱困境,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谕内阁,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