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楹联句式管见赵金旗楹联有长短之分,但没有句式的优劣之别。随着楹联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实际创作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典型句式。研究这些典型句式的构成和音律特征,对于揭示楹联的内在规律和促进楹联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五言和七言句式。说到五言楹联,我们自然联想到最早的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似乎暗示了楹联最早的范式,在之后的楹联创作中五言句式的楹联比比皆是:1、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题焦山别峰庵联)2、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俞樾题苏州曲园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赠友联)除了五言联,七言联也是经常出现的,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飞墓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联)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书法家王聚峰联)诸葛一世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赞叶剑英联)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典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是楹联入诗的表现。律诗中的对仗,有着严格的音律要求,被称为律联。后代的许多五言和七言句式的楹联都是依据律联的要求创作的,也可以说五言联和七言联是来源于律诗的。试列举两首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从这里不难看出,五言和七言的楹联句式不仅言简意明,而且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句式结构简单,平仄变化有致,便于学习和套用,因而成为楹联创作的常用句式也便自然而然了。“四/七字结构”的十一言句式。先看如下的几幅对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明代金声撰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撰联)3、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中国楹联报报头联)4、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殿联)有人对《中国楹联报》的总第553--591期(共59期)征联出句进行统计,发现有23期采用的是“四/七结构”的楹联句式,占到总数的39%。这虽属个例,带有某种片面性,但足能看出楹联创作者对这一楹联句式的偏爱和重视。其实,“四/七字结构”的十一言句式是来源于骈文的。骈文最主要的的特征之一就是多用“四六句对仗”,除此也有不少“四/七字结构”的对仗句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面所列句中,句1就是四六句,句2和句3都是四七句,如若去掉虚字“之”则仍为四六句。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了。十一言的“四七句”缘何会受到联家的青睐呢?笔者认为,按照传统的观点,十一言仍旧属于短联,但却比五言和七言的短联在内容和音律上表现的更为丰富。既为短联,在写作上就容易把握;在表达上由于每联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