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5耕牛战马.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5耕牛战马.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6/2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5耕牛战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二、授课课程 1、 讨论分析 (1) 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 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敦煌壁画耕牛、毕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 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牛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 思考欣赏 (1) 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兼写。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唐朝的牛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2)《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的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端庄缓步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 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有那些? 牛,勤劳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 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在《五牛图》中,线描的运用有何特征?线描的运用有何作用? 画家选择了粗壮有力且具有块面感的线条,表现牛的强健、沉稳而行动迟缓性格。线条排比既有装饰性又有独立性,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皮毛褶皱感描绘得惟妙惟肖。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重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或毛笔演示线条的变化,及对牛的结构、质感表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对线描的感受能力。   (1)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各个部位的不同质感的? (2)画家是如何运用线的变化,表现耕牛的性情特质的? 五牛目光炯炯,既温顺又倔强。画家着重刻画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