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小高考知识点篇一:20XX年高二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20XX年涟水一中高二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 (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哲学方面——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客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方面——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1)孔子:名丘,春秋晚期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主要观点: ①核心思想——“仁”,即“爱人”(爱有差等)。实现“仁”要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方面——A.“克已复礼”,恢复周礼。→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B.“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的。③教育方面——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整理文化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④人性论:主张“性相近”▲注意:《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主要观点: ①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思想核心)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统治者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名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主要观点: ①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思想核心)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③伦理观: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道家和法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观点:主张、宣扬“、治国主张是“,反对任人唯亲。 : (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评价: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考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考点】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①思想: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②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要求实现思想统一。③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④影响: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付诸实行。(2)实施: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并付诸实行。②政治: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影响: ①积极性: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消极性:结束各派学说平等竞争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时间、地位: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2)内容: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以儒家“五经”(《诗》、《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