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改善国家土壤环境.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改善国家土壤环境.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5/11/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改善国家土壤环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家土壤环境
(一)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亦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会议要求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在实现粮食安全产能方式上也与以往明显不同,改变通过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护农地资源等多种方式增加产能,把“科技支撑”摆在突出位置。
实现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是必须具备安全的土壤环境:无论是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实现数量上的安全,还是从源头避免化肥、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保证粮食质量,直至“长治久安”保持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先决条件都是必须有高品质的农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将耕地问题放在首位:强调要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据国家机构权威调查统计:全国土地荒漠化速度超过治理速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全国优质耕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1%。按照耕地等级划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其余部分已经不宜继续耕种;按产量划分,%,%,低产田占40%。
同时由于受工业污染等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农业方面。40年的化学农业,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次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
国家整体粮食安全需要在粮食数量、质量以及粮食可持续性生产三方面得到保障,土地是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第一要素:无论是粮食数量上的稳产高产,还是质量方面的绿色有机种植,直至实现粮食数量质量均衡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都必须有优质的耕地做基础。因此必须针对全国耕地实际状况,尽快开展大规模的改良治理工作,特别是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变现状,从基础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
“多菌系组合”生物工程技术经过12年研发、实验,被证明在实现“粮食安全,土壤改良,环境治理”发展理念方面效果显著。这种应用于现代农业的生物工程技术,是在国内外权威专家40年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研发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微生物组合综合体现效果的先进技术。这项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已经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组织的国家级鉴定,相继获得6项国家专利。
研发专家团队在自然环境存在的有益微生物中,经过提纯、复壮使之能够适应更严酷的环境,再根据不同用途从百余种有益微生物中选取25―35种微生物制成菌剂发挥组合作用。通过不同种的微生物配方来治理土壤现存的问题,从而解决粮食种植过程中的产量、品质和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应有的养份。
“多菌系组合”生物工程技术及由其发酵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以多种微生物组合、有效成分丰富、浓度高、稳定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单位面积使用量少:比较国内市场其他生物有机肥动数百公斤甚至数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