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从泰来古代墓葬看葬俗.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泰来古代墓葬看葬俗.doc

上传人:omfadaz599 2015/1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泰来古代墓葬看葬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泰来古代墓葬看葬俗
[摘要]古往今来,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死后,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和当地的生活****俗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生前身份,民族、生活****惯等。本文结合泰来古代墓葬,探讨了当地的葬俗。
[关键词]泰来;古代墓葬;葬俗
【(总第341期)】
古往今来,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死后,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和当地的生活****俗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生前身份,民族、生活****惯等。
早在2500年前,在如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一带生活的东胡人后代鲜卑族,人死之后,人们用树棒或兽骨挖坑,名为土圹竖穴墓,有的墓墓内用火烘烤,随葬品多以陶罐、陶壶为主。男人伴有石镞、骨镞等武器,女人以青铜耳环、青铜配饰为主。个别的墓里葬马骨、狗骨头等。这一****俗为东胡――鲜卑族一大特点。意为,马是交通工具,又可食肉,狗忠心保主。人死之后,可能认主归宗,返回发祥之地,也可能去另一个世界,但是无论去哪都需要交通工具的马,忠心保主的狗,所以埋葬马骨、狗骨。这一时期有单人葬、双人葬、三人葬及群体葬。群体葬是这个游牧民族****俗特点。沿嫩江顺流而下,人走家搬,不能丢下祖宗不管,所以人搬迁一次,祖宗也得搬家一次,几次搬迁后就形成群体葬了。
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居住在嫩江流域和绰尔河两岸的契丹人,他们的葬俗就较为复杂了,有尸体葬、火葬和二次葬等。葬具多样:积石墓、砖室墓、石板墓、瓦罐墓、还有六面穹窿券顶墓。这些墓葬多分布于塔子城镇的塔子城周围四平村、平兴村和河东村,四里五乡的顺山村和四间村,和平镇的英山村和仁和村,平洋镇的解放村和胜利乡的乡砖厂。积石墓、砖室墓,都为单人墓,内有八分厚木板制成的棺木,除几个陶罐之外,基本没有随葬品。六块大石板围起来的石板墓,为二次葬,即葬过一次,再需改葬,拾骨再葬。翁罐葬都为火葬,它源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其尸,弟子争埋佛骨(舍利子)而用。和平镇仁和村出土的翁罐,-,初见孔洞不解,以为翁罐破裂后的缝合孔,后经研究得知,辽代契丹人有这一****俗,认为是人死后灵魂尚存,火化其尸存于翁罐之内,灵魂还需活动,故在翁罐肩部钻空供灵魂出游,交往,这孔亦叫“灵魂孔”。1992年,在胜利乡砖厂出土六面穹窿券顶砖室墓一座,它具有辽代大型墓葬的特点。墓室的深、阔各近3米,墓室用大青砖叠垒砌筑,每个转角处,都用两块倒完楞的立砖,仿古代建筑的明柱。墓墙上与券顶相对接处有券脚,券脚砖外出3公分,明柱与券脚砖都涂红色,其余大面都为白灰、麻刀抹面,非常光滑洁白。墓底用大青砖铺砌,整个墓底都用硬物在面上刻划斜网纹。靠北侧是棺床(尸炕),棺床使用43*43厘米的绳纹砖铺砌,墓主人放在棺床上,头东足西,骨架左手外侧放窑变鸡腿瓶一个,腰部放22公分直径的素面铜镜一面,腿部还有铁马镫一副。根据墓室特点及随葬品,不难看出墓主人是一名男性,当时处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