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游记〉诗词赏析》:赏诗词,话西-新闻学《〈西游记〉诗词赏析》:赏诗词,话西 肖琴【摘要】《(西游记)诗词赏析》生动再现了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带领读者深入品味《西游记》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关键词 西游记诗词赏析诗歌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结晶,即使属于俗文化范畴的小说为向高雅靠拢,也会在具体创作中穿插大量诗词,作为中》亦不例外。安徽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游记诗词赏析》遴选了《西游记》中的各类诗词作品180余首,分叙事篇、人物篇、宗教篇、生活篇、功夫篇等九大部类进行系统编排。每篇新拟标题,以名家之笔进行精彩注释和赏析,不仅是精彩荟萃的艺术大观园,而且也是一部《西游记》的赏析作品。该书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反映了作者的思维智慧和思想倾向,带领读者深入品味《西游记》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全书九大板块横向编排,注释、译文、赏析纵向论述,纵横两条线相得益彰,既拓展了广度,又揭示了深度。如叙事篇中,作者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巧妙布局,隐秘而合理地暗示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契合了原著中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及人物心理变化,充分发挥了诗歌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作用。作者对诗作进行了精彩点评:第一首诗《欲知造化看西游》,,还有道家的天人合一,在天地自然与人文思想两个方面,为《西游记》定下了基调;《妖猴大胆反天宫》两首诗语言非常有特色,融合了佛家、道家及世俗用语,契合了事件发生的特定场合;《心猿意马休放荡》一诗以金色的波罗华,预示唐僧师徒最终功德圆满,伐毛洗髓,脱胎换骨;《猿猴道体配人心》预示了孙悟空及取经团队的命运:心猿需要牢拴,意马需要收缰,如此这般,大家才能一心一意共赴西天取经;《悟空恶行遭报应》则为唐僧解救孙悟空埋下了伏笔。再如宗教篇,作者运用五行阴阳理论对诗词进行分析,以阴阳调和、五行平衡暗示了取经团队师徒关系,作者擅于揭示矛盾冲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归纳诗词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无论是功夫篇中对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等的描写、兵器篇中对各兵器的介绍还是景物篇中的美景描述,作者擅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环境及各色人物性格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揭示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取经是《西游记》的主题,宗教是全书人物故事的重要思想指引。在诗词中,佛家、道家、儒家术语名词频繁出现,如“八难三途”“沙门”“万法”“肾水”“婴儿姹女”“不二法门”“三阳开泰”等,也是《西游记》诗词运用的一大特色。这些术语名词含有丰富的寓意,反映原著作者的思想倾向。本书将其综合编排,并做了详细阐释。如生活篇中收录了8首描写隐士生活的诗词。作者认为,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诗词全景式地描写了隐士生活的状态、情绪心境及社交方式,抒发了原著作者远离功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文人情怀。这种根植于中国发达农耕文明的隐士生活,既有游世、出世等道家思想源头,也体现了“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儒家精神。再如《五行匹配会天真》《三阳交泰产群生》等诗,作者认为,这些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表现了原著者对道教、佛教、儒教的复杂态度,而这正是当时宋明理学兴起与佛道衰微等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变化在诗歌中的反映,“僧也不要灭道,道也不要灭僧”,儒释道和而不同、三教归一是原著者的理想。作者指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