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格斯拉为什么有哥哥?.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格斯拉为什么有哥哥?.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7/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格斯拉为什么有哥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格斯拉为什么有哥哥?-中学语文论文格斯拉为什么有哥哥? 杨大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的主题相当深刻:“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第77页)文中有一个地方非常耐人寻味:与格斯拉共同开店的哥哥在小说中似乎是个若有若无的人物。全文重点突出的是这位哥哥与弟弟格斯拉长得很像,似乎仅此而已。且看文中的说明: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格斯拉为什么要有哥哥呢?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黄华伟老师认为:“他哥哥在小说中就像是格斯拉的影子。——对,这应该就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应该就是他想要的效果。”原因是什么,请看黄老师的说明:他就是想让读者觉得格斯拉并非一人,不是Gesila,而是Gesilas,——就是单数与复数的关系。作者在暗示我们,格斯拉的遭遇是格斯拉们的,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特征:传统手工业在机器大生产的逼迫下整体走向消亡,传统手工业者的优良品质及其优良手工业产品整体惨淡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了一个“哥哥”,就告诉我们格斯拉不是个例,不是特例,而是时代的代表、缩影。(见黄华伟著《读出这一篇语文》12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二版)应当说黄华伟老师的观点是不能令人苟同的。问题就在于:有了一个“哥哥”,就意味着格斯拉不是个例、不是特例吗?格斯拉和他的哥哥起初共同经营一家租赁来的拥有两个铺面的鞋店,但在现代化大工业的冲击下,这家铺面先是由两间逐渐减少为一间,直至哥哥死去最终倒闭,格斯拉也死去。也就是说,无论哥哥存在与否,最终倒闭的都是同一家铺面而不是多家店铺的歇业关门。既然如此,“哥哥”的存在怎么能说是高尔斯华绥向读者暗示“格斯拉不是个例,不是特例,而是时代的代表、缩影”呢?如此解读,显然有牵强附会的嫌疑。那么,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个若有如无的“哥哥”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强化格斯拉的“固执”性格格斯拉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甚至这种变化危及到了自己的生活——也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做出完美的靴子,绝不偷工减料。这是他性格“固执”的方面。格斯拉性格“固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始终看不起利用广告而不靠品质来垄断市场的大公司的产品。而“我”曾经有一次因为急需买了一家大公司的靴子并且穿着这双靴子走进了格斯拉的店铺订购靴子。这使得“我”一直存在不安心理并且害怕格斯拉由此对“我”有偏见,这从文中“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以及“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可以看出端倪。格斯拉对“我”有偏见、责备“我”不顾产品质量而购买大公司的劣质靴子,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等到下一次进入格斯拉的店铺,“我”希望能够看到格斯拉的“哥哥”,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