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会议新闻的创新-新闻学浅谈会议新闻的创新 盛文鹏【摘要】会议新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主阵地。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让会议新闻“出彩”,就必须走会议新闻创新之路。本文就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 会议新闻创新会议新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主阵地。新闻媒体通过对会议的报道,及时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始终是新闻媒体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党报的会议新闻可读性不强。广大干部群众是否喜欢阅读党报,不但关系着党报办报方针、宗旨的落实,而且关系着党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让会议新闻“出彩”,就必须走会议新闻创新之路。一、会议新闻的通病长期以来,一些会议新闻报道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套路”。读者很有意见。一般来说,会议新闻的“通病”,主要有以下几种:1、条数多、字数长有时一个新闻版面上,10余篇新闻稿件,会议新闻就占了一半或一大半。有时一条会议消息长达1000至2000字。2、内容领导化整篇新闻,完全以领导为中心,只见“台上”,不见“台下”,只有领导“指出”、“强调”、“要求”,不见群众反应。因为领导讲话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也比较抽象,这样的“大道理”读者不喜欢。3、写作模式化对于很多会议消息,比如合作签字仪式、先进事迹报告会、调研汇报会等,如果记者不动脑筋,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由于“轻车熟路”,一些记者会议期间思想开小差,或中途溜会,或事后找领导秘书要讲话稿。不用心参会,就很难把握会议的主题,一些有用的、有价值的、鲜活的新闻元素自然“过滤”掉了。4、语言工作化、专业化一篇会议新闻见报了,但一般读者却看不懂,留下许多疑问。比如,在写一篇环保的会议新闻时,文中提到“三同时”。既没有写全,也没有相关解释。尽管对业内人士来说,很好理解;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有点费力了。对一些专业性强的会议新闻,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会议新闻一旦染上“通病”,预想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影响。任由这样的会议新闻长期充斥媒体,人民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二、会议新闻创新难在哪一方面,会议新闻很重要,领导很重视;另一方面,受众不爱看,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探索会议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会议新闻创新难在哪呢?难在打破长期形成的会议新闻报道思维定式。会议新闻内容领导化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官本位”的反映。会议新闻要创新,就必须淡化“官本位”思想。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有两条规定与会议有关。其中,第二条“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规定中,提出“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要“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第六条“改进新闻报道”规定中,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中央政治局对会议及会议新闻报道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是十分罕见的。这一规定的出台,一方面,为会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