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伤仲永》晒课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04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仲永》晒课课件.ppt

上传人:xunlai783 2019/7/3 文件大小:1.0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仲永》晒课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版2016年版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伤仲永王安石课文导入 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意思是勤奋学****犹如春天的秧苗,看不见它增高,但是随着日子的增加在长大。不学****就像磨刀的石头,看不见它的损失,却一天天地在亏损。遗憾的是有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不努力学****最终沦为庸才,《伤仲永》就是讲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故事。 简介作者、体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意义。隶(lì) :隶属 扳(pān):牵,拉 谒(yè)拜访 泯(mǐn):消失      称(chèn)相称 此外,结合注释掌握其他实词意义。      归类文中“之”“于”的用法、意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归类文中“之”“于”的用法、意义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全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们说:“他已经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找出表明方仲永年龄增长的词句,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阶段、特点及才能变化原因: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1、“生五年”(童年阶段):才思敏捷,天资非凡。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矣”(少年阶段):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青年阶段):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方仲永才能衰退原因:1、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拉仲永题诗赚钱,“不使学”。2、方仲永没有上进心,不想学,主观上不努力。3、邑人、邻居“宾客其父”,花钱求诗,产生不良环境影响。层级性讨论探究(一)(一)方仲永本是一个“神童”,先天禀赋出众,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沦为平庸的青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即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