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课堂上的诗意栖居.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堂上的诗意栖居.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7/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堂上的诗意栖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堂上的诗意栖居课堂上的诗意栖居 青海师范大学(810000) 俞晓云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的氛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上的诗意是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一种入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典诗词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教学的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我们的诗心渐渐地遗落了,诗词在师生眼里,只是考试时需要记住的答案而已。怎样才能找回那份久违的诗意,实现课堂上的诗意栖居呢?一、努力还原诗词教学的诗意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但却是教师们最不会教的课型之一。最常见的方法可以分成“两大流派”——“应试派”和“课改派”。“应试派”的教学方法是读诗句,解诗意,说背景,背重点;“课改派”的教学则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让学生入情入境,品味诗意,感悟诗情。平时的家常课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古诗词的审美意境,一味地追求应考的实用功利,缺乏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这种古诗词教学“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的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所描绘的意境却没有留下。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是“课改派”一显身手的舞台。为了体现课改理念,教师们会潜心研究诗句的意境,美术、音乐等辅助手段一起登场,设置情景,渲染氛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于是,浓浓的诗意在课堂上流淌,让人真正感受到诗的力量。可惜的是,这样的课少之又少。其实,平时的诗词教学,也应该还原诗词本身的诗意,不一定要有复杂的辅助手段,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就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诗的种子。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又过故人庄”为题,想象重阳佳节孟浩然与友人重逢时的情景,小组合作仿写一首诗。学生兴致勃勃,佳句纷呈。有一个小组的作品是这样的:“想起昔日约,来到故人家。黄叶空中舞,金穗田中插。携手随兴走,采菊东篱下。正是重阳日,你我共赏花。”诗句虽显稚嫩,也不乏拼凑的痕迹,可是其中跳动的诗心、流淌的诗意却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击掌叫好。有人质疑这一教学环节的真实性。试想:如果这些孩子从小就背佳诗、对对子……当他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们也来当回诗人,有这样的表现不也在情理之中吗?当然,还原诗词教学诗意的手段很多。作为教师,要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意境,熟悉诗词的常识。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再通过吟诵、想象、迁移等方法,浓浓的诗意才能充溢课堂。二、准确定位“文包诗”教学的诗意“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创举,深受学生、教师的喜爱。不过,也正因为它的独创性,教师们在教学时,如果把握不好,常常会出现以下误区。“文”轻“诗”,舍本逐末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挖掘“文”的语言训练点,“诗”的品悟却一带而过,这样做甚是不妥。“文包诗”,无论是最初的出发点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