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再版前言本书出版6年来多次再版,加上它的中文繁体字版和外文版,已经有过6种版本,大约20次印刷。现在再次修订出版,内容并无更动,只是增加了读者和我的一些往来邮件。这些年很多读者给我来信。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对我诉说自己的成功、失败、苦恼和无奈,也谈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感悟和鼓舞,当然都是围绕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让我觉得这本书没有白写。我倾听着他们的呐喊,分享着他们的酸甜苦辣,每天都在尽力回复他们给我提出的问题。可惜近两年我身患疾病,无力再做这件事。有那么多读者没有得到我的回音,一定有些失望。现在让我借着本书再版的机会,表示我的歉疚!凌志军2009年3月24日序言◎李开复作为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想借它的再版说几句话。“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沈向洋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凌志军先生最善于从生活中采撷那些看似质朴、平凡,实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稍加琢磨、润色,再饰以精妙、独到的阐发和论述,一篇篇引人入胜、光彩夺目的“成长日记”便跃然纸上了。在这些故事里,有欢笑也有悲伤,有激情也有怅惘,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热泪盈眶。在这本小书里,我们看到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父母、师长用劳动和心血为子女的成长之路默默付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像一部小说,更像一部奏鸣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感谢凌志军先生,是他的这本书帮助我理清了许多有关人才、教育和成功的思索。在我写给广大青年朋友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不但有许多真实的案例和具体的论断是从这本书中借鉴而来的,连作为全书核心的“成功同心圆”以及全书的书名,也都或多或少地从凌志军先生和他的这本书得到了启发。感谢凌志军先生,他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让我认识的许多人至今一谈起“天才”二字,就会马上想起书中列举的一个又一个普通孩子凭借智慧加勤奋成为旁人眼中的天才的真实案例。“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们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孩子,让老师知道怎样完善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信。不但学生、家长、老师需要关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在那些成功的美国企业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华裔、印裔、英裔、加裔员工,他们都是被美国的教育体系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理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有更多的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再版自序本书2003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2004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又出版了它的繁体字版,并在全球发行。两版的书名都是《成长》,只是台湾版的蓝色封面上还印有一行副题:“发现最好的自己”。迄今两年多来,我接到很多读者的来信。这些读者是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对我倾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希望和绝望,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