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川营山话中的古语词研究-汉语言文学四川营山话中的古语词研究 于娜摘要:营山县归属于四川省南充市,县府所在地朗池镇和周围广大山乡通行的语言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营山方言词汇中存在着部分从古代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古语词。本文就营山话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举两例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试图透过这些词的历史背景,建立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联系。关键词 :营山话古语词普通话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营山人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的或使用频率很低的古语词。透过这些词,可管窥其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一、古语词的界定对于古语词的界定,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周祖谟先生将古汉语词分为三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的词,单纯充当语素的词和依旧能单独运用的有生命力的词。后来,学者们又将古语词分为文言词和历史词两类。文言词是从古代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词,书面语色彩浓厚,现代日常口语很少用到;历史词是反映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这些词也随着历史事物和现象的消亡而消失。现在通行的观点是:“古语词是产生、流行于古代而只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的词语。”[1]本文所要讨论的营山话的古语词,是指从古代传承下来,至今依旧活跃在人们口语交际中的文言词。二、营山话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渊源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是南充的东大门。县府所在地朗池镇和周围广大山乡通行的语言是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又称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和桂柳片6个方言片和22个小片①,营山方言属于川黔方言片成渝小片。本小片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与民族共同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又有很鲜明的自身特点。语法上,与共同语没有较为突出的差异,毕竟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语音和用词上。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是语音形式和概念的统一体,反映事物和现象,所以词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外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词语发展的趋势,随着历史事物和现象的消失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推行,许多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的古语词已经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处于较为偏僻和闭塞的方言区受到外部的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语词仍旧活跃在当地居民的日常交际中。由于营山县属于北方方言的直系方言区,所以营山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实际上,在当地居民口语交际中,有丰富的古语词存在。以下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举两例加以论证分析。三、营山方言词汇中的古语词举例(一)名词(二)动词(三)[]“斯文”一词,就构词法而言,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词。通常的观点是,“斯文”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这是由“斯”的词义决定的。《说文》:“斯,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故“斯”的本义为“劈、砍”,后来假借为代词“这,这个”。我们可以认为“斯文”是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古代汉语中,“斯文”一词多用为名词,其主要释义有三个:一是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二是特指文学。南朝·梁锺嵘《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三是指儒士、文人。《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在古代汉语中,“斯文”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