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板块一 专题一.docx

格式:docx   大小:78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板块一 专题一.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9/7/6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板块一 专题一.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主要政治制度①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②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2)主要特点①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②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③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1)中央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2)地方体制①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2019·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找错点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答案 ,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2.(2019·无锡二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独制”持否定态度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 B解析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1)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2)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2)南书房: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3)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